榜單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74
【字號】    
   標籤: tags: , ,

明孝宗弘治14年,山西和順縣有一位農夫,繳完糧稅以後,去布政司領取通過關卡的文件。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且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這三府的府城隍坐在上面,澤州、潞州、汾州、泌州、遼州這五州的州城隍坐在前面的席位。其餘州縣的縣城隍,也都依照次序坐好。

這時,有一位官吏送來一些文書,放在桌案上面並說:「這是山西新考中舉人的榜單!」

另一位官員開始唱名:「第一名是李翰臣,他是大同府的學生。」大同府的縣城隍起立回答:「他孝順父母,友愛弟兄,經常幫助別人!」那位官員唸到:「第六名陳桂……」和順縣的縣城隍回答說:「他遵守父親遺命,侍奉繼母頗為孝順。」

唸到第三十四名,縣城隍答道:「他曾經放高利貸,逼死兩條人命!」坐在中央的那位官吏便在他的姓名上打一個「×」。唸到第四十一名,縣城隍回答:「他為人刻薄,而且趕走自己的胞弟去做別人的傭人!」坐在中央的官吏又打了一個「×」。

唸到第五十九名,縣城 隍又回答:「他捏造文書,喜歡唆使別人爭訟影響惡劣,害死了多少人……」坐在中央的官吏又打了一個大「×」。

唱完名後,坐在中央的官吏命令眾人各列舉出所知道的事實,大眾推舉了二十五人,坐在中央的官吏選擇九人,命令繕寫的人書寫名冊,並且告訴驗證的使者說:「一個月內進場,快去!不可耽誤事情。」

農夫醒來以後,把夢境記錄下來。翌日領了通關的文件回家,在半路上遇到陳桂。農夫說:「你今年會考取第六名!」並且將經過告訴他。等到放榜後,果然如此。

天榜已定後,縣城隍尚能糾舉惡行並將有惡行之人的名字除去,眾官各列舉所知的事實來補足錄取的人數。在世間,看似以文章好壞考取功名;事實上,神明是依照德行決定是否錄取。

和順的城隍難道缺少衙役嗎?為什麼一定要假借世上的一名農夫,跟他進入會議廳呢?

這也是城隍想指引讀書人一條考取功名的正路,所以特別委託那一位農夫說出這個夢,希望人們能認識到行善會有福報、行惡終將損己的道理。神明是何等苦心,何等真切,何等希望世人行善去惡呀!

其實人無論在任何一個職位、環境,每作惡一次,前程就會轉暗一次,報應只在早晚。只有心存天理,行善事,才會福壽綿延,前程光明。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綠營兵軍中就有游擊將軍一職,秩從三品,位次參將。這位呂姓游擊將軍是山東人,相貌魁梧,只是缺了左耳.........
  • 或許在眾目睽睽之下,很多人會沒有貪念,或者至少會被抑制;但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能做到不欺心最是難能可貴。
  • 神目如電,即使一件小的過錯,都會被記錄在案,遭受懲罰,更何況犯了大錯的報應,那就難以想像了。
  • 玄宗時的御史大夫魏方進,有一個15歲的弟弟不會講話,總是鼻涕唾沫滿身,兄弟親戚們都把他看作傻子不撫養他。只有他的一個姐姐可憐他供給他衣食,讓僕人為他清洗沐浴,毫無倦色。
  • 有一天,秀才忽然自己跳進水中,鄉親們驚慌失措,趕快去救他。當他的身軀還只淹沒一半時,鄉親們就把他撈救起來了。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