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三):海上絲綢之路

夏允方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在東西方的往來中,最初是以陸路交通為主,其後隨著人類航海技術水準的提升及漢代以來絲路的開闢和發展,至唐宋之際有明顯變化,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其範圍東起朝鮮、日本,西至東非和地中海東岸的全部航程;其中又以瀕臨印度洋上的印度半島為中界,將其全程分為二段:半島以東為東段,中經日本海、黃海、南海和孟加拉灣;半島以西為西段,其間經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灣和紅海。

根據唐朝德宗宰相賈耽在《唐書‧地理志》所述,當時中國向東和朝鮮、日本,向南和東南亞、南亞,向西和西亞、阿拉伯地區皆有海路可通,而且中國和沿線諸國皆有海上往來和聯繫。賈耽勾劃出這條橫貫東西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概觀,使我們對當時東西海上交通有大致了解:

一、 北方的《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
其具體航線:自登州西面海口出向東北,經今旅順附近之都里鎮、青泥浦(今大連灣附近)直至鴨綠江口。由此分二路:一為渤海道,由鴨綠江的河道北航,轉陸路至渤海五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城西南七十里);二為高麗道,過鳥牧島(今身彌島)、貝江口(今大同江口)、椒島長口鎮(今長淵以南),再向南過秦王石橋(今大青群島中之一島)、麻田島(今喬桐島)、古寺島(今江華島),得物島(今大富群島)至唐恩浦口(今仁川以南之馬山里附近),再登陸至朝鮮新羅王城(今慶州)。

二、南方的《廣州通海夷道》
其具體航線:自廣州出發,經由屯門山(今九龍西南部)、象石、(今海南島東南屬島)、占不勞山(今越南占婆島)和陵山(今燕子岬)等,繼續沿今越南東海岸南下,又經門毒國(今越南舊仁)、奔陀浪州(今越南港朗)、軍突弄山(今昆侖島),南下向西過今麻六甲海峽橫越孟加拉灣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西航至沒來國(今印度西南奎隆),轉向西北沿印度半島西海岸北上,達印度河口提颭國(今巴基斯坦喀拉奇略東),又西航入波斯灣,中經烏剌國(今奧布蘭)、末羅國(今巴土拉)等,最後到達大食首都縛達。

唐朝安史之亂後,大食和唐朝關係十分密切,政治、經濟往來頻繁,主要是經由海上絲綢之路,更因此加速唐朝中葉以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絲綢之路是中國與阿拉伯往來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即在經濟往來與文化的傳播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隨著絲綢之路大批的古蹟、出土文物、古老手抄文件、錢幣、塑像、壁畫及磚畫等文物的出土,人們對絲綢之路有了更多的認識。但史料的缺乏以及受地理因素的影響,絲綢之路始終披著神秘的面紗,卻也引發人們前去探索的興趣。

  • 絲綢之路最初的產生是基於絲綢貿易的經濟動機原意,但絲綢之路較深層代表意義卻是獲致文化上的交流,為東西文明的進展特有貢獻。然而,作為東西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通道的絲綢之路,應包括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