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做人理念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19
【字号】    
   标签: tags: , ,

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把道德修养看的极其重要。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人有道德,德是人的立世之本。《大学》的首条要求人修明其德,而且是先修己德,再是由自己的修德理性推及于人,“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的经世济民学说和修身传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成为社会所维系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社会道德维持在较高水准。

《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尚美好的品德”。孔子提出了“以德配天”,要遵循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倡导人们修成君子以至成贤成圣。

孔子还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德治与仁政也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修身是方式,立德是目的。立德修身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孟子提出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且天心与人心相通,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善良天性和品德,如果能够保持德性和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那么“人皆可为尧舜”。这里孟子指出做人应有的四种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此“四端”正是仁、义、理、智“四德”的基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皆具有的善德渊源,也是人性的价值所在。

君子要“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即修身是知天、敬天,达到崇高境界、具有博大仁爱胸怀的必由之路。孟子提出了内向修养理论,而不是向外找,要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讲原则、讲正气,就能做到“充实而有光辉”,感化别人一道行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动念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会放纵个人的欲望,就会因迷失自己而堕落。因此,先贤们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迷失的善良本性。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因素,抑恶扬善就要严以律己,绝不能随波逐流。通过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归的。

因此,君子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唤醒人们找回良知本性,使他们回到正道上来。立德修身的要求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谦虚忍让,因此,要倡导多读圣贤书,修去个人私欲和一切不正的因素。儒家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更高人生价值,目的是兼济天下,经国治世,造福于民。

历史上的贤德之士都是修身自省的典范。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都是古代圣人,他们都是经过严格修身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时他们的道德践行又建树了“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功业。使民风淳厚,是人心向善的结果。

孔子和他的学生都非常重视反省自身,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始终重视修身,最后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孔子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见到有人做的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他强调有过必改,主张“过则勿惮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他本人非常欢迎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并认真改正,“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看到颜回“不迁怒,不贰过”,非常赞赏这种闻过则喜、知过必改的可贵品质。扎实的修身基础,正是孔子及其学生们在任何环境中能够矢志不渝的实践和弘扬道义的原因所在。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
  • (shown)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并与天道自然运行的五行法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shown)琴之音韵清雅绵长,琴之文化博大精深,是古人心目中的乐器之王,现代称之为“古琴”或“七弦琴”。
  • 天人合一理念蕴涵于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人要达到与天通的境界,人必须要升华道德,达到更高的标准、以至佛道神的标准。
  • 古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反映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它体现在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服饰就是其中之一…
  • “天人合一”是道家的宇宙观,儒道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也缔造了华夏文人的修为准则,而箫所体现的内涵与其非常契和。中国古人们希望通过“敬香吹箫”达到“天人感应、理气和中”的修为境界。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