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公无私 修德爱民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 , ,

赵抃,字阅道,宋朝西安(今浙江省衢县)人,二十七岁中进士,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为官。他重视自身的修为,刚正不阿,爱民惠民,声誉远播。

赵抃任殿中御史时,恪尽职守,“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宋仁宗任命好奉承拍马的陈旭担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赵抃立即上表弹劾,指出陈旭“欺君罔民,损公利己,专务谄悦陛下左右”。他见仁宗不予理会,几月间连续上了十七本奏章,反复向仁宗讲述治国和用人的道理,并举出大量事实说明陈旭贪渎不公,担当此要职必贻误国家,直至仁宗将陈旭罢免。赵抃这种坚持正义不达目地不罢休的韧劲、一追到底的精神,令人钦佩。

赵抃办事秉公无私,处处以国家大局为重。在议论朝政时,大臣范镇经常和他发生争议,人们都认为他二人不和。一次,范镇因有过失受到宋神宗指责,神宗问道:“范镇为人到底怎样?”赵抃首先说:“范镇是忠臣。”神宗就再问道:“你何以知道?”赵抃说:“仁宗皇帝有一次身体失调卧病在床,范镇就率先上奏,请求仁宗皇帝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奏章一百天后才批下来,范镇为这事急的头发和胡须都白了,他不是忠臣是什么?”退朝后,有人问他说:“范镇总是反对你,你为何替他说话?”赵抃说:“我和范镇之争乃为公不为私,岂能因一己之私而废弃公道?!”

赵抃后来因触怒权贵被贬为几任地方官,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在哪儿做官都做到爱民如子,造福一方百姓。他一清如水,每次赴任时单人独骑,仅带一架琴和一只仙鹤,成语“一琴一鹤”便由此而来,形容为官清廉。

赵抃在蜀中任职时,广兴办学,注重教化,经常亲自授课,并写诗勉励学生:“古人名教在诗书,浅俗颓风好力扶。口诵圣贤皆进士,身为仁义始真儒”。使蜀中民风淳厚,民心归向,周边百姓多向其境内迁徙。赵抃在青州任职之前,青州久旱无雨,旱蝗肆虐,赵抃到任后,忽起一阵大风,蝗虫全部落水而死,随后又降甘霖。百姓的旱蝗之灾得以解除,人们都说这是赵抃的仁德所致。

赵抃为人为官忠诚正直,白天所做事,夜晚必定衣冠整齐,恭谨的对天禀告,凡是不可禀告的,便不敢做。一生敬信神佛,居心行事,光明磊落。他还经常向周围人劝善,要勤勉向道,只有修德才能慈悲心志。其实人生在世,能恪尽个人职分之外,要能敬天敬神,修身明德。因为返本归真才是做人真谛,良知善念才是生命的本源和归宿。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礼乐”所起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调和制约的方式对生命进行养护,使生命不至于迷失堕落于情感欲望之中…
  • (shown)君子是明了人生真谛的人,无论在任何环境中能够坚守道义而行事,秉承圣贤的教诲而做人,其所到之处能润泽、教化一方,使人们崇尚道义。
  • (shown)古之圣贤、君子通达道理,安于天命,千言万语都是要教人行善,明辨是非善恶,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去恶从善,鼓舞人们追求真理。
  • (shown)人如果违背道义原则,就会失去正确人生方向而埋下深深的隐患,从表面来说是违背道义,实质则是违背自己的良心、良知。
  • (shown)乐的作用,并不是给人娱乐的,是在教化人的基础上,最终达到神人以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 (shown)古代设立了司星官、钦天监、卜官等,观象授时,很多事情通过预测和占卜来预知吉凶祸福。
  • (shown)人们把这些压船的大石头,收集起来,作为一代廉吏的纪念物,大家都叫它为 “郁林石”。
  • (shown)人们从古典诗词意象鲜明的象征性中,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理想、历史和道德的责任感、寻找精神家园和心灵的归宿,达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审美艺术效果。
  • (shown)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政理念是为政以德,内涵丰富而深刻,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 (shown)孙悟空对师父敬重、真诚,心中时刻记挂着师父的安危和取经大业的成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