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宽恕 厚德感化奸民

作者:魏风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

南北朝到隋朝时期的梁彦光,曾担任岐州刺史。岐州的风俗质朴,梁彦光用不扰民的方式治理,百姓安居,政绩被评为天下第一。他转任相州刺史时,仍用在岐州的宽仁之政治理。

谁知相州的居民很杂,民风粗俗,人多狡诈,作了歌谣说梁彦光不能理政。皇上听说了谴责他。梁彦光竟被免职在相州待罪,被相州的居民起外号、肆意侮辱。一年多后,梁彦光被派去当赵州刺史。梁彦光请求再到相州上任,改变当地的不良风俗。

相州的狡猾之徒听说梁彦光自请来此地,没有不嗤笑的。梁彦光到任后,揭露奸诈狡猾之徒的私密事,如同神明那样准确。狡猾之徒没有不逃走的,全境大为震骇。

梁彦光没有对相州的百姓展开报复,而是用厚德教化他们。

当初,北齐灭亡后,读书人大多迁移到关内,只留下乐户、商贩之家。因此,世道人情险恶狡诈,妄起谣言、扳倒官员的事无奇不有。梁彦光打算革除当地的弊端,就用自己俸禄,聘请学者,在每个乡里设立学堂,推行教育,不是圣哲书不教授。

他亲自考学生,有勤学的学生,设宴时,让他享受和官员并排坐在堂上的荣耀; 有好诤讼、懒惰、游手好闲的,就让他坐在庭中,只给他用草席做的座位。于是人人都争着向上、学好,相州风俗大改。

有个叫“焦通”的人爱酗酒、对老人失礼,被堂弟状告。梁彦光没有治他的罪,把他带到州里的学堂,让他观看圣贤的故事。焦通感悟,羞愧得无地自容,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善人。相州的小吏和百姓感叹喜悦,相州就没有诤讼的事了。

资料来源︰《北史.卷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循吏》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挚友易得,铮友难求;挚友比估计者多,铮友比想像的少。原因很简单:挚友有时讲利害,铮友却重道义、辨善恶,讲的正直、无私的话;做的是堂堂正正的事。
  • 元之因喝酒过度醉死,三天后竟活过来了,告诉人们他去了和神国!
  •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 北宋的钱若水,为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属和助手)时,顶着上司的压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