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征文大赛参赛作品

【征文】雅兰:中国文化中的秩序

传统皇朝的历书都由皇帝颁布,与皇帝年号联系在一起,并且由官方刻印,因此传统历法被称作“皇历”,因此也叫“黄历”。(柚子/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1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9年06月12日讯】

一、 礼与秩序

中国曾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文化中礼是一种对天地自然、对人以及对自我的方式,人的衣食住行、民俗生活等时时处处都渗透着礼。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1]

人生而为人,会有自私、贪欲、妒忌等人心,但人也有光明、善良、慈悲、和平等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人心是很危险的,道心是很微弱的,惟有时时保持警觉专注精进,才能以中和之道得以身心安顿。而在中国文化里,礼是让人行走于“危”和“微”的一种方式,约束人道德修养。 “德辉动于内,……理发诸外”。 [3]

从帝王到百姓,从祭祀、军事、外交、国家制度、婚丧嫁娶、父母兄弟朋友交际,再到建筑、饮食、服饰等无不渗透着礼。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里,礼最早来自于祭祀。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4]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分为五种: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排在首位的吉礼,就是对天地人的敬重祭祀之礼。

对天的祭祀又分为对掌管皇天、日月、金木水火土、风雨等神明的祭祀。

对地的祭祀也分为大示(祭祀社稷、五岳)、中示(祭祀山林川泽)、小示(祭祀四方小神)。

对人的祭祀主要是对先祖的追忆,皇帝会有太庙,老百姓会有家庙、祠堂等。

在清朝紫禁城的南面有天坛,它的面积是紫禁城的四倍,紫禁城的北面有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来祭祀天地日月。

每年冬至的时候,天子会在天坛举行祭天大礼,夏至的时候会在地坛祭地,春分的时候在日坛祭日,秋分的时候在月坛祭月。

遇到风雨不济的年份,天子会斋戒反省自身,是否德行有失。中国文化中除了祭祀来体现对天地神明的敬重,还体现在顺应自然秩序,以达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历法,体现在中国传统历法黄历中,按照上天的秩序来安排人间的政事。

二、顺应天时之序——黄历

中国古人对天体运行秩序的了解领先世界,相传在尧舜等上古时期就有浑天仪的出现,人们早已了解黄道、赤道、地球在天体中运转的方式。古人将发现的天文秩序体现在中国黄历历法中。黄历相传是中国人文初祖黄帝创制,所以称为黄历,而后被历代的皇帝所沿用,所以又称为皇历,黄历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末。

• 四时八位、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图是中国的“敦煌星图”,图中绘制了1339颗星星,按照一年十二个月,从一月到十二月按照不同的月份变化,将所观测到的不同的星体位置绘制下来。

古人发现随着地球运转,夜空中北斗七星方位的变化,就是人间的四季交替,当斗柄指向东部,就到了人间的春季,指向南部,就到了夏季,指向西部,就是秋季,指向北部就到了冬季。

地球在黄道上围绕太阳运转一周为一年,根据太阳光对地球寒暑影响的变化,一年中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是夏至,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有两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一样长的,那就是春分和秋分。

另外四个很重要的节点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为它代表着四季的交替。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个是对地球影响重要的节点。

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三百六十度平均分为二十四份,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之间相差十五度,也是十五天。在每一个节气十五天里,也是月亮的盈缺变化,“月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5] 也就是月亮每十五天会从缺至圆,再十五天会由圆至缺。

二十四节气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如此循环一周为一年。

有一首歌谣便于记忆,就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个节气十五天里,按照气候的变化又分为三候,每五天为一候,比如惊蛰节气里,“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6]

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一年里,一共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 黄历中的纪年

黄历中纪年方法有若干种,有一种普遍采用的名为干支纪年法。也就是按照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天干和地支中各取一个相配,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如此循环一次为一甲子六十年。

干支相配,循环六十年年份名称: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随着黄历历法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文化被逐渐埋没,一些历史的记录也在被逐渐地模糊。比如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像戊戌变法、甲午战争等等,这其中的戊戌、甲午很多人不知其原本之意。或许大家认为这种干支纪年方法距离我们遥远,其实它与我们每个中国人相关。

因为后来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相结合,也就成了中国文化里特有的生肖年,当每个人诞生时,都有一个在那一年里的生肖属相。而中国人也会常常根据一个人的生肖属相, 来推测这个人的命理秉性等等。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

干支也用在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上,每个人诞生的年月日时,用干支来计算,就是他的生辰八字。古时人们希望两个人结为夫妻,会先看这两个人八字是否相合。

• 黄历和人们生活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按照天时秩序来安排人间的政事,这些内容可以从“礼记•月令”中看到人们顺应天时的秩序。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和您来谈一谈。

1. 观.自然变化。 “礼记•月令”中详细描述了从一月到十二月里自然界的变化,比如“是月也,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在这个月里,鹿角开始脱解了,蝉开始鸣叫了,一种半夏的药草要生长了,木槿花要开了,告诉人们要立夏了。从春到冬,还有其它描述随着节气变更自然界里的变化。

2. 敬.自然之神。因为人生于自然之中,而这四季的交替掌管着自然界里动物的繁衍生息,植物的萌芽荣枯,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这些自然的秩序一定是有更高的神明在掌管,这关系到一年能否风调雨顺,百姓能否丰衣足食,于是天子会亲自对不同神明的祭祀。

比如在立春的这一天里,天子会亲自率领群臣,到东郊去迎接春神——句芒,祈求神明福佑春季里谷物生发;立夏这一天,天子会亲自率领群臣,到南郊去迎接夏神——祝融;立秋这一天,天子率领群臣,到西郊去迎接秋神——蓐收:立冬这一天,天子率领群臣,到北郊去迎接冬神——玄冥。因为有神明的福佑,人们在这一年里才能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3. 与.自然相和。月令中还描述了人和自然如何相处,比如在春季里,动物植物都是幼小萌发的状态,这时就要保护它们的生长,要禁杀伐。不能杀怀孕的母兽以及幼虫、幼兽。

“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麑卵。” [7]意思是说,春天狩猎的时候,国君不把所有的鱼捕捞光,大夫不把所有的猎物赶尽杀绝,将士不把鸟兽的卵都给拿走,说的就是人和万物和谐生生不息之道。

4. 制.人间政令。一年中按照天时秩序,从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从天子到百姓都会顺应时令秩序来勤勉劳作,保证这一年的收成。比如在立春时,天子会亲自耕种,因为天子受命于天,代表上天来协管人间的百姓,所以他的言行也起到了垂范的作用。天子亲自耕种来垂范天下百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们不能懒惰,要勤勉这样到秋季才会五谷丰登。皇帝亲自耕种收获的粮食用来祭祀上天。

在春季里皇后也会率领宫廷嫔妃亲自采桑养蚕,以此来劝勉天下女子要勤于纺织,这样才能有充足的衣服,为家人保暖御寒。

皇帝的亲耕礼和皇后的亲蚕礼一直延续到清朝,皇帝皇后亲自垂范百姓勤于耕织,也形成了中国数千年来的耕织文明。

5. 调.自我安养。人们会按照不同的时令变化来吃不同的食材调养身心,古人认为人体的小宇宙和外在的宇宙相对应,五行和五脏、五色相互贯通。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脏:肺、肝、肾、心、脾,对应五色:白、青、黑、红、黄。人们顺应不同的时令来调养身心: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一年四季调养脾胃。

• 黄历与中国传统节日

在传统文化中,天子到百姓会依照天时安排一年的政令,中国历法中还有一个对人们生活很重要的影响,那就是节日节庆。一年中顺应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有了很多人间的节庆活动。

中国文化里一个最重要的节日,那就是黄历新年,新年即是新的一年,在中国文化里指一次新的二十四节气的轮回。黄历新年是一个循环周期的第一个节日,黄历新年原本叫元旦, “元”即是开始,“旦”是指天亮,意思就是新开始的一天。 定为黄历一月初一,中国的传统历法叫“正月初一”,一九四九年后中国的黄历新年被改名为春节。其实黄历新年并不仅仅是庆祝春天的到来,而是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次新的二十四节气的轮回要开始了。

一年里各种大大小小的节日很多都和时令有关,比如在清明里人们会外出踏青,追忆先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五月初五的端午,人们会佩戴香囊,防止五毒;在冬至的这一天里,人们会吃饺子希望不会冻坏耳朵,能够保暖地度过这个冬季;一年过半的秋分前后会有中秋节,这时的月亮在一年之中是最圆的,人们也会望月抒怀,圆月当空,想着还没有团圆的亲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8]遥望故乡,希望亲人好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很多民俗节庆活动影响至今。

一九四九年后,中国传统历法黄历被改名为阴历,当局担心人们了解到阴阳五行等道家思想,又把它改成了农历,让人们误以为黄历只是和农事有关。

我们的纪年方法改成了西历,那么西历是从何而来的呢?比如今年是二零一九年,它是按照基督耶稣的诞生为公元元年,距今二千零一九年。

很多党文化下的节日代替了传统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被逐渐地模糊,仅仅留下了纪念的形式,人们却很少知道其涵意及来源。

中国的历法中有着中国人对自然的认知,以及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人们顺应这些时令秩序,来得到和自然的和谐,以及自我的安顿。

• 顺应时令之美

“庄子•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10]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有自然之大美,四时的交替、万物荣枯都有一定的秩序,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古诗词、绘画、器物中感受古人顺应自然时,那份心灵的安和。

在台湾故宫博物院里,馆藏了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它依据一年十二个月的变化,绘制了人们顺应天时的生活的情景。

比如一月里人们闹元霄的情景。二月里杏花绽放,人们来到户外踏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1]三月里天气转暖,画中可以看到“曲水流觞”的活动,再现了兰亭序中,文人雅士吟诗作对的场景。

四月里,梅子要成熟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2]可以看到人们雨中漫步的场景。五月可以看到人们赛龙舟的习俗。六月荷花盛开,人们或室内纳凉,或在荷塘中划船采摘莲蓬。

七月里传说在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日子,画中描绘了闺中女子焚香设案,过七夕节的情景。八月桂花盛开,画中描绘了亲朋好友相聚,登高赏月,一起过中秋节的情景。九月菊花盛开,这个月中也有九九重阳节,人们登高临远,观赏菊花。

十月正值农闲,人们在室内欣赏古器名画,绘画下棋。十一月植物凋谢,动物蛰伏,礼记中建议人们应多待在室内调养,不要大兴土木。十二月梅花盛开,人们在院中赏梅堆雪,也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十二月令图为人们描绘了一个花开花落的诗意中国。

在清康熙年间还有十二月令花卉纹杯,它是清代官窑瓷器的名品,它依照一年十二个月,制成十二个杯子,每个杯身上都会有一个当月的时令花卉,从一月到十二月,比如一月水仙花,二月玉兰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

每个杯身上的花卉旁还专门有一首相关的古诗词,从每个杯子都可以欣赏到诗词花卉、书法印章,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文人雅趣。

传统的历法中有着中国先祖的智慧,其中所承载深厚文化,近年来被人们逐渐地认识到,黄历历法又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人们在重温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深意,以及重视黄历历法中的传统节日,比如目前加州通过了庆祝黄历新年的立法,让更多人了解到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天人合一的文化背后,蕴含着古人敬重天地神明,顺应自然秩序,以达身心安和。 #

参考资料:
[1]、《礼记•曲礼上》
[2]、《尚书•大禹谟》
[3]、 《礼记•乐记》
[4]、《说文解字》
[5]、《礼记•礼运》
[6]、《礼记•月令》
[7]、《礼记•曲礼下》
[8]、《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 王建
[9]、 《水调歌头》宋 苏轼
[10]、《庄子•知北游》
[11]、《绝句》宋 僧志南
[12]、《约客》宋 赵师秀

点阅“弘扬传统文化”征文

责任编辑:古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才能成其大事。选对了黄道吉日,就能占有...
  • 尧,名放勋,因从小在母家长大,所以从母姓伊祁,或姓祁,十五岁时开始辅佐帝挚,开始被封到陶地,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成为唐地诸侯,所以又称为陶唐氏。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0日正式决议,将中国传统代表一整年时令运行的“二十四节气”,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019年1月13日是腊月初八,也就是黄历十二月八日。这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也称“腊日”。它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感恩节,标志着过年序幕正式拉开。自一千多年前宋代开始,腊八节就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 从古到今,没有一个朝代像中共红朝这般,不惜发动全国性的暴力运动,来摧毁一切与传统有关的文物、古迹、古籍、习俗。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