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黄历五月五日为什么称“端午”?

作者:容乃加
五月五日为什么叫“端午”?(陈仲明/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4602
【字号】    
   标签: tags: , , ,

黄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是传统民俗中的端午节。五月五日为何称为“端午”呢?其内含有中华传统文化对天地的关照,以及反映到生命的养生科学观。

《雅俗稽言.卷二.天时》说:“岁时记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五日为端五午,端即初也。”这里提到“端”表“初”之意,“端午”就是五月初五日的意思。

然而,每个月都有初一、初五的日子,古人为什么特以“五月初五”为端午呢?这和五月“重午”时,天地间阴阳处在交替变化的关键时点有关。

《淮南子.天文训》说:“阳生于子(*黄历十一月),阴生于午(*黄历五月)”;《说文解字》释“午”:“忤(*音同五,违逆)也。五月,阴气午(*黄历五月)逆阳,冒地而出。”由此来看,就是说黄历五月是阴气忤逆阳气冒地而出之时,此时也是一年中阴长阳消循环的开端。午这个象形字,在古代同忤、迕,就表示了忤逆、相抵触、相违背这样的意思。

黄历五月五日是“重午”日,是阳气最旺盛之时,天地纯阳之气的循环达到了至高点位置。黄历五月五日这个“重午”日称“端午”或称“端阳”,就表达了这样的义涵。然而,物极必反,到了重午之时也将是天地纯阳之气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阴气开始冒出的时点。

《礼记.月令》说:“是(*五)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礼记》把五月“阴阳争”视同“死生分”这般严重。所以古时对五月五日这一天也有“恶月恶日”的说法,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就提醒君子斋戒,慎重对待。

古人对天地阴阳变化的深刻观察,传给后人深刻的修身处事警惕。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的名词由来与内涵,同时也能认识天地的阴阳循环变化的特点,可以掌握天人合一的精神,作为自己立身处事和保健卫生的参考。@*#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