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奥妙莫名中秋节神迹 搭起仙凡之桥

作者:容乃加
中秋节的一些神迹故事传递人间通仙界的启示。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230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月到八月分外明亮,嫦娥在中秋分外牵情。

太空船登陆月球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一夕破灭。然而,仙界时空的构成物质不同于凡界,又岂是凡眼随意能得见的呢?凡人看不见并不代表仙界不存在。除了月宫和嫦娥,中秋节还有一些非凡的神迹,为中秋夜添加逸趣,为仙界与人间搭起了连通之道!

嫦娥奔月  凡界通神界

在上古的文献纪录中,像是夏代《连山》、商代《归藏》都提到嫦娥奔月之事。嫦娥也叫恒娥,嫦娥的夫君是后羿(冯羿);嫦娥美貌温柔又贤慧,母仪天下;后羿是夏朝时有穷氏的国王,神勇超人。

当时天上有十日,让人间几乎成为焦土,后羿神勇射下九日,为人民解决了困局。后羿曾往昆仑山请求西王母赐予不死之药,西王母赐给他一份仙药。这一份仙药是凡界与仙界的连系通道,不过只够一人使用。后来,嫦娥服下仙药而飘然飞升,成了月中仙。《归藏》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连山》记载:“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历史对姮娥“窃药”,也有种种不同的解读,或说嫦娥自己想要成仙,一人偷用了;或说嫦娥把药分成两份,但是后羿的却打翻了,两人怅怅然生别离;或说恶徒蓬蒙混进宫要抢夺仙药,嫦娥为了不让恶徒得手,囫囵吞下了仙药;还有说后羿射日之后,渐渐变得骄奢淫逸,嫦娥要阻止他无尽地残害百姓,就把仙药饮下了。

就这样从夏朝以来,上下超越四千多年的岁月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给凡界打开了悲欢离合的情盒子,也穿越凡界和神界给凡人搭起一条“神往”的通道,留给人遐想,留给人悟道——为何古今之人一直追寻修仙得道、超脱凡尘之道?

追寻超脱凡尘是嫦娥奔月的一个启示。(桃子/大纪元)

仙乐晓迷梦  天上紫云曲

到了唐代,玄宗(民间戏曲称唐明皇)上了广寒宫的故事,让后代对嫦娥奔月有了进一步的遐想。唐玄宗多次梦游月中“广寒清虚之府”——广寒宫,看到了仙娥起舞,听到了仙境悠扬乐曲,从而传下了乐歌舞曲,后人在史册上可以看到这些记载。例如,唐人柳宗元的《龙城录》、唐代《开天传信记》和晚明周楫《西湖二集》中都有类似的记载,后世也有戏曲代代搬演流传。

唐玄宗铸造的“千秋镜”中就有“月宫镜”,镜的背面刻画月宫的嫦娥、吴刚、桂树和蟾蜍作装饰。也是唐玄宗梦上月宫的一层展现。

柳宗元《龙城录》记载,开元六年八月十五中秋月圆日,申天师在皇宫中施了道术,带着唐玄宗和鸿都客腾云上天,同游月宫的“广寒清虚之府”。在烟雾中,他们俯视广寒宫有如巍峨王城,其间女仙们乘着白鸾,在广陵大桂树之下欢笑而舞,阵阵清丽的乐音一直传送到他们耳际。次夜,唐玄宗想要再前往月宫仙府,但是无法如愿,于是他回忆着仙宫素娥风中飞舞的模样,还有当时听到的音乐,编律成音,谱下一曲“霓裳羽衣舞曲”。曲乐清丽至极,古今无以复加,传颂千古。

玄宗还曾经以擅长的玉笛吹奏《紫云曲》,乐音清越优美,不同凡响,这也是玄宗另一次游月宫后听到的仙曲。晚明周楫《西湖二集》记载,八月中秋,月色皎洁,唐玄宗问身边的修道高人叶法善:“可否到得天上赏月呢?”叶法善挥手从宫殿玉阶前化出一条白玉桥,延伸到天际,对玄宗说“可去!”君臣二人同登上桥,很快就到了天上月宫。月宫里高大的玉桂婆娑,充满生意,那月宫的门楣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六字金书。有数个仙蛾素衣吹奏《紫云曲》、同舞《霓裳羽衣》之舞,美妙婀娜,风姿绰约!

玄宗听到仙曲非常欢喜,他一向精通音律,一面聆听一面速记下曲子的声调节奏。到了半夜,叶法善说:“可以归去了!”

当时月光溶溶景致如昼,玄宗起了吹笛的雅兴,然而他的玉笛留在长安寝殿中。叶法善向空长啸一声,玉笛随即应声到了手中。于是玄宗在白玉桥上吹了一首曲子,这时他俯视下界,看到的是潞州城。玄宗的手探入袖中,拿出了数文金钱随手投向下界的城中,然后带着一丝眷恋之情随着叶法善缓步而归。当他们回到皇宫后,那白玉桥也隐去了踪影。

过了十天左右,潞州官府上奏,八月中秋有天乐临城,同时降落金钱数文,一并上呈。玄宗一顾那数文金钱,果然是自己投下的。后代人一听到玄宗流传于世的仙界之乐《紫云曲》和《霓裳羽衣舞》时,往往能遥想起广寒宫的传说,仙乐宛然是神界留给人间的半个开门的符契。

宋代赵伯驹 仙山楼阁(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夜空落桂子  中秋传神迹

除了月宫仙曲,还有夜空落桂子,也是中秋节不同凡俗的奇迹之一。在八月十五日这一晚,从皎洁的夜空中可能落下桂子来,杭州灵隐山就是其中的一个胜地。《杭州府志》记载着多起山寺僧人在中秋夜幸遇天降桂子的事迹,那桂子来如落雨,大如豆、圆如珠,颜色白、黄、黑都有,带有辛味。

除了僧人,品行高洁的人,也能幸会中秋桂子雨。晚明礼部尚书朱国祯的《涌幢小品》记载南宋绍定年间有“桂子落秋月”。那夜的中秋月色非常清亮皎洁,诗人舒岳祥(公元1256年中进士)在屋里读书,突然听到屋瓦上传来阵阵冰雹撒落的声音。他的祖父开门察看,然后告诉他“此月中桂子”也。

朱国祯为人很有操守,和舒岳祥一样坦率不阿,而他也有亲遇桂子雨的经验。有一年的中秋夜,他人在天台山,幸遇月中落下桂子来,他唤随身童子捡桂子,得了二升之多。他说桂子大小如豫章子,无皮,颜色如白玉带有雀卵纹,可咀嚼出芝麻气味。他用拾得的桂子放枕头里,味道清芬袭人。中秋夜落下的桂子果然非凡种,一种即活,散落在砖缝间仅仅十日就能成树,子叶柔长,到了冬天仍然长青不凋。

中秋夜落桂子可遇不可求。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等都写过中秋夜落桂子的诗,还有宋之问《灵隐寺》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为灵隐寺中秋夜月中落桂子留下注脚。宋代孔平仲也有诗记叙类似奇遇,诗序中说宋朝人张子明于中秋夜在庐山遇到桂子落于太平观,乡人都说这是丰年之兆。诗吟“谁撼月中丹桂枝,堕阶圆实似珠玑。山中道士拾不尽,湖上仙人携得归。……”。

有诗人把偶然“桂子月中堕,当作瑶池灵药”(清.金和《梦月夜游笔架山歌》)。后代人也会在中秋夜遥想起“云外天香,月中桂子,又做中秋。一曲霓裳,三声玉笛,两度嬉游。”(明末淸初.陆求可《柳梢青(闰中秋)》),种种中秋节的神迹胜事,为何久远以来能代代相传呢?点点滴滴,莫不是教人勿忘了生命和仙界的连系吧。

月中桂子落,乃可遇不可求的神奇事儿。(pixabay)

中秋观潮  天语警示

还有一则中秋夜神奇事儿,和观潮有关。汉代人就有中秋观潮的雅兴,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加普盛行。“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其中杭州的钱塘潮为伟观中的伟观。

钱塘江潮在中秋月圆后三日内会达到高峰,汹涌澎湃的潮头常达五米,回头潮达到二十米也不算稀奇,“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直让人惊心动魄!唐代钱塘(钱唐)郡守在中秋既望(八月十六日)迎潮设祭,宋代和明代风俗志中也都记述了钱塘江观潮盛况。

励宗万,钱塘江,墨妙珠林
图:清代励宗万《墨妙珠林》(寅)钱塘江。(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中秋节一到,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人大半都会去观胜潮。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南宋绍兴八年的中秋观潮曾经发生奇特的事。八月十八日前二天夜里,钱塘江畔居民有人听到空中传来话声,说今年当有数百人死于桥上,都是邪恶、淫乱、不孝之人。又说,在死亡名册上的要叫他快来,不在册上的,快快离去。隔天晚上,住在观潮的浦桥两畔的人梦见来人告戒:明天不要登桥,桥将会折断。天亮后,桥畔相邻数家人相见相问候,得知昨夜都做了相似的梦。

中秋节当天,桥上站满了观潮人。那些得梦指点的人都到桥边上去想尽力救人一命。他们苦口婆心劝告亲戚和熟识的人快下桥,但是那些人都不听,甚至把善心的劝告当作无稽之谈、妖言惑众。起潮了,人们欢声此起彼落,瞬间,裂岸惊潮雷霆激射般杀到跟前,震坏了观潮桥。只见那观潮桥快速坍塌陷入水中,桥上有数百人惨遭压死、溺死。生命被惊潮带走也就是转瞬间的事。事后,人们发觉受灾死亡的尽是平日凶淫、不孝的人。惊世教训,带给人们思考,神可能以人想不到的神迹来救人,也可能以灾异来惩罚恶人。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天理常在果报不虚,凡事的发生都不是偶然。

中秋月光静,神方谜语多;竟夜何事最关念,明月楼上独忘机

@*#

──点阅【中秋节】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