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后院“遨游天际”:康斯特勃的云彩画

YVONNE MARCOTTE撰文/吴约翰编译
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的作品《白马》(The White Horse),1819年创作。油彩、画布;51 3/4英寸×74 1/8英寸。纽约弗里克收藏博物馆(The Frick Collection)。(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7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积云、层云、卷云、雨云。

上述这些有点陌生的名词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一个桶子装了太多水溢出后化成雨滴或冰雪;伴随着风就会形成龙卷风或飓风;晴空万里时,又变换成各种造型装扮。它就像母亲的双臂,用爱环抱和保护这片土地。我们叫它“云”。

艺术家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云彩之美。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1776—1837年)毕生致力于研究云,以近乎科学的准确度描绘变化多端的云。他称自己对云的研究为“遨游天际”(skying)。

户外写生专用工具和技法

康斯特勃喜欢描绘他在英格兰萨福克郡地区(Suff olk region)看到的云彩和大自然。他经常在户外写生,捕捉各种形状和不同天候条件下形成的云。完善的工具和技巧让他随时可以准备好画云。

在户外写生时,他会随身携带四个调色盘与一个木制画箱,里头有画笔、粉笔套、调色刀和玻璃小瓶颜料等。在方便挤出颜料的锡管发明以前,颜料都装在玻璃小瓶里。他还带一块白石膏(注),除了在纸上制造粗糙面还可以用来作画。

康斯特勃将三张纸粘贴一起,然后先上一层有颜色的“底色”,让画纸具备些许防水性。为了捕捉不断变化的光线与移动的画面,他通常直接在画纸上调色,而不是一般先在调色盘上调好色后再画在画纸上。

康斯特勃画了五十多幅各种云层变化的油画草图。在户外创作时,他使用厚涂技法(impasto technique),一种粗犷而自然的笔触来捕捉瞬息万变的天气。他偏好接近真实风景的大地色调,这与过去风景画使用“咖啡色”的惯例截然不同。

为了记住某个场景,康斯特勃经常在草稿的背面加备注,例如:“非常美的夜晚、望向东边─悬崖与没有光线暗灰色的天空─效果─背景─非常的白还有金色的光线。”

油画草图捕捉光影和变化

康斯特勃的草图呈现一整日天气的变化。他画的卷云草图仿佛看到风在云周围吹来吹去。背景天空的颜色从各种明暗的蓝色过渡到灰色。丝缕状的卷云还不足以下雨,但足够累积成上方更大块的卷层云。

一些较大朵的云层底部带点灰色,表示快要形成会下雨的雨云了。在画面较低处,康斯特勃以微微的光线衬托远方的云朵。虽然整个天空都是白色的云,却变化多端。

约翰‧康斯特勃的作品“卷云的研习”(Study of Cirrus Clouds),1822年创作。油彩、纸;4 1/2英寸×7英寸。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公有领域)

康斯特勃的“云的研习”(Cloud Study)让我们看到非常热闹的天空,不像一般“多云”的印象。天空原来这么多彩多姿:有白色、灰色、蓝色,甚至阳光照射到的地方还有金色。

约翰‧康斯特勃的作品“云的研习”,1822年创作。1952年泰德美术馆(Tate)匿名展出。(公有领域)

康斯特勃的油画草图“布莱顿海滩”(Brighton Beach)试图展示暴风雨是如何形成的。遭强风吹乱的云朵集结成情绪暴躁的庞然大物。滚滚乌云下起了满天的雨。很快地,乌云就会将天空最后一丝光线完全遮挡。一些较小朵的乌云反射出暴风雨前微弱的光影,以棕色调呈现于画面底部。

约翰‧康斯特勃的作品“布莱顿海滩”,1824年创作。油彩、纸;4.72英寸x11.69英寸。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公有领域)

1822年,康斯特勃在布莱顿海滩创作的另一幅油画草图《雨云的海景研习》(Seascape Study with Rain Cloud),右边深灰色的滂沱大雨从画面上方看不见的云层高处倾泻至大海。左边蓝黑色的乌云也在酝酿着一场即将倾泻而下的大雨。不过,这只是一场局部的降雨,因为后方依稀可见稀薄的云层。尽管密密麻麻的乌云会下大雨,但很快就会雨过天晴。

约翰‧康斯特勃的作品《雨云的海景研习》,1824─28年创作。油彩、纸;8 3/4英寸×12 3/16英寸。英国伦敦王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RA),London)。(公有领域)

作品《风景上方的积云》(Cumulus Clouds Over a Landscape)中,暴风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当暴风雨从画面的左上角离去时,乌云也渐渐散去,大块大块的积云占满了天空。向右边望去,云朵上点缀着不知是日出还是日落的阳光,跟随着它的伙伴风快速地移动着。

约翰‧康斯特勃的作品《风景上方的积云》,1822年创作。油彩、纸、帆布、板材。英国国民信托组织芬顿庄园(National Trust, Fenton House)。(公有领域)

“六英尺巨作”

康斯特勃绘制平流层草图不是目的,是为了大型风景画做准备。他创作一系列描绘萨福克郡各地的巨幅风景画,称“六英尺巨作”(six-footers)。在这些画作中,他描绘的天空特别出众。

《白马》(The White Horse)是这些大型作品中的第一幅。根据当代艺术家查尔斯‧罗伯特‧莱斯利(Charles Robert Leslie)的说法,“无论如何,《白马》算是康斯特勃画过最重要的作品,因为该作品让他得以获得财务自由,画自己想画的东西。”1819年创作的《白马》更让他在英国王家艺术学院赢得一席之地。

约翰‧康斯特勃的作品《白马》,1819年创作。油彩、画布;51 3/4英寸×74 1/8英寸。纽约弗里克收藏博物馆(The Frick Collection)。(公有领域)

作品的构图并没有吸引我们看向画面左下方的白马,反而是笼罩大地的壮丽云彩。场景描绘的是一艘泊船载着一匹马到对岸,但观众看到的却是满天壮丽的云彩。平静的河面上空,白云正在上演着热闹的活动,而地面上的树木仿佛受到上空的影响开始骚动起来,以此回应白云。蓝天极力想摆脱白云的覆盖,我们看到一些呈灰色、粉红色与白色斑驳的云彩。

倍受青睐的风景画

康斯特勃看似简单的风景画,现正倍受推崇。2021年11月,纽约艺术杂志《ArtNews》报导一幅名为“格勒贝农场”(The Glebe Farm)的画作,当时以为只是复制品,今已证实为原作。去年以5万4千美元的价格在辛辛那提售出;这幅风景画即将在苏富比拍卖,预估最低起标价为403万美元!

康斯特勃的故居英国萨福克郡,当地一个画廊最近刚结束一个名为“造就康斯特勃”(Creating Constable)的展览。由于展览适逢他著名风景画《干草车》(The Hay Wain)完成200周年,伦敦国家美术馆(London’s National Gallery)将《干草车》出借给该画廊展览。

属于自己的云彩

风景画家的作品能使人们沉思、关心及反思这个世界。许多看过康斯特勃风景画的人回头看自家后院时,无不感受到沐浴在宁静和喜悦之中。

约翰‧康斯特勃的作品《多云的天空研习》(Study of a Cloudy Sky),1825年创作。油彩、纸、硬纸板;10 3/8英寸×13英寸。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保罗‧梅隆收藏(Paul Mellon Collection)。(公有领域)

而有些人只是在散步时偶然瞥见美丽的云彩,立刻就能感到振奋不已。知名博主米歇尔‧莫奈(Michelle Monet)说:“现在每当我外出,尤其是在每年这个时候,我几乎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观看云层,感觉超凡脱俗、触及心灵、无拘无束,很神奇吧?!或许觉得自己和宇宙有某种联系。我不太清楚,只是觉得云彩很有意思!令我感到快乐和平静”!

“赏云协会”(The Cloud Appreciation Society)(不开玩笑,真的有)在2016年举办了康斯特勃的云试画展览。协会在网站上写道(点这里):康斯特勃描绘的云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他应该也会认同赏云协会的信念:“请抬头,赞叹那转瞬即逝的美丽,别忘了生活要多一点天马行空!”

寻找完美的云彩不必环游世界。英国艺术家约翰‧康斯特勃喜欢在英格兰萨福克地区自家附近绘制风景。他1821年写信给好友约翰‧费舍尔(John Fisher)说:“我应当把我熟悉的家乡画好。”康斯特勃在试画和绘画作品里呈现的云彩滋养了我们的身、心、灵;而且,只要在自家后院抬头就能找到。

注:18世纪之前的画家大多在纸张、木板或金属上面作画。传统上先打上石膏底料(Gesso),再上一层有颜色的基底(咖啡色),再用白石膏在上面构图。

原文:Constable’s Clouds: The Artist Goes ‘Skying’ in His Own Backyard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