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第奇家族的艺术传人 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奇

文/詹姆斯‧巴塞尔(JAMES BARESEL) 翻译/陈遇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作品《玛丽‧德‧美第奇系列画》(Marie de' Medici cycle)中的《玛丽‧德‧美第奇在圣但尼接受加冕》(The Coronation of Marie de' Medici in Saint-Denis),约1622年–1625年。油彩、画布。罗浮宫,巴黎。(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146
【字号】    

法国罗浮宫的众多名画珍品中,没有一幅比这24幅为荣耀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奇生平的系列画更适合收藏在这里了。

这组称之为《玛丽‧德‧美第奇系列画》(1622年–1625年)的作品,由著名的法兰德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所绘,是那个时代伟大的艺术成就之一。这些画作完成时正好是罗浮宫成为法国王室最重要住所的时期。这些绘画是为了向法王路易十三的母亲致敬,当时的法国正在快速发展,即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强权。

身为美第奇家族的后代,玛丽王后也延续着赞助艺术的传统,她对于这组巴洛克时期画作的赞助,就如同当年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艺术的支持一样。两百年前,玛丽王后的祖先乔凡尼‧德‧美第奇(Giovanni de’ Medici)赞助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和多纳太罗(Donatello)的创作,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序幕。乔凡尼的孙子“华丽者罗伦佐”(Lorenzo the Magnificent)更是文艺复兴史上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他是第一个赞助米开朗基罗的人,也是玛丽王后的舅公。玛丽王后的祖父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Grand Duke Cosimo I)则是著名艺术史学家瓦萨里(Vasari)的赞助人以及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出资人。教宗良十世(Popes Leo X)和克莱孟七世(Clement VII)这两位以支持艺术闻名的教宗,也皆出自于美第奇家族。

鲁本斯与美第奇相遇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作品《玛丽‧德‧美第奇系列画》中的《玛丽‧德‧美第奇代理人与亨利四世国王的婚礼》(The Wedding by Proxy of Marie de’ Medici to King Henri IV)(译注1),约1622年–1625年。油彩、画布。罗浮宫,巴黎。(公有领域)

玛丽‧德‧美第奇于1575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又译佛罗伦斯),她在这座文艺复兴重镇度过了最初的25年。尽管文艺复兴大师们已不在人世,他们的艺术遗产仍留存在佛罗伦萨的各个角落,而他们的著作副本也收藏在美第奇家族的图书馆中。从玛丽小时候就可以看出她毫无疑问的是家族传统的继承者。她对数学、哲学和科学特别感兴趣,会弹吉他和鲁特琴,她甚至还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跟随瓦萨里的直传弟子接受业余艺术家的训练。

玛丽第一次见到鲁本斯是公元1600年。那时的鲁本斯是艺术界快速崛起的新秀,刚刚被温琴佐一世‧贡扎加公爵(Duke Vincenzo Gonzaga of Mantua)任命为宫廷画家。当公爵前往佛罗伦萨参加玛丽和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婚礼时,鲁本斯也陪同他一同前往研究这座城市的艺术珍品,在那里,他自然而然地结识了美第奇家族。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自画像,1623年。油彩、画板。Royal Collection, United Kingdom。(公有领域)

九年后,鲁本斯被祖国荷兰统治者阿尔伯特‧冯‧哈布斯堡大公(Archduke Albert von Habsburg)聘请为宫廷画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国王也都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员,这项新工作也为鲁本斯未来自由创作的职涯奠定了基础。

1621年,阿尔伯特大公去世,此时玛丽王后正开始筹划第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艺术计划,她正好需要当时最杰出的画家来参与。

不幸的悲剧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作品《玛丽‧德‧美第奇系列画》中的《神化的亨利四世与玛丽‧德‧美第奇的摄政宣告》(The Apotheosis of Henry IV and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Regency of Marie de’ Medici),约1622年–1625年。油彩、画布。罗浮宫,巴黎。(公有领域)

玛丽王后这项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庆祝过去十年法国王室戏剧性且多半悲剧的家族史的结束。1610年,她的丈夫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数十年的内战胜利后被暗杀。玛丽开始长达七年的摄政,辅佐他们九岁的儿子路易十三治理法国。然而在1617年时,一群贵族说服了年少的国王支持一场反对王后摄政的不流血政变。

接下来的两年里,玛丽基本上成了被监控的囚犯,直到她逃脱并加入反叛军,重新推翻了阴谋集团。这个阴谋集团的首领于1621年逝世后,路易国王选择了红衣主教黎塞(Cardinal Richelieu,曾是玛丽王后最有才华的国务大臣)作为自己的首席大臣,并任命玛丽王后为王室议会成员。

返回巴黎后,玛丽王后将她的注意力转移到她自己称作“美第奇宫”的地方──卢森堡宫(the Luxembourg Palace)。受到佛罗伦萨皮蒂宫(Palazzo Pitti)启发的卢森堡宫建于1615年,这项建案旨在重现玛丽故乡的建筑之美。这座宫殿的构造和装潢都对巴黎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卢森堡宫建于1615年至1645年,由法国建筑师萨洛蒙‧德‧布鲁斯(Salomon de Brosse)设计,作为玛丽王后的居所。卢森堡宫后来被整修为立法大楼。(Shutterstock)

由于与路易十三的和解,玛丽王后决定聘请鲁本斯为她作画以庆祝她的一生与家庭,也就是至今收藏在罗浮宫的这24幅《玛丽‧德‧美第奇系列画》。

《玛丽‧德‧美第奇系列画》

在这24幅系列画中的21幅是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原先展示在卢森堡宫王室套房外面的狭长画廊里,描绘了玛丽的胜利、奋斗与血统。

路易‧贝鲁德的作品《罗浮宫的鲁本斯室》,1904年。油彩、画布。罗浮宫,巴黎。(公有领域)

其中的20幅带有强烈、甚或是主导性的寓意或象征意涵:在画作《玛丽‧德‧美第奇与亨利四世的相遇》(The Meeting of Marie de’ Medici and Henri IV)中,鲁本斯将这对王室夫妇描绘成希腊罗马神话中腾云驾雾的天神。在另一幅《亨利四世逝世与摄政宣告》(The Death of Henri IV and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Regency)中,先王亨利四世在画中经历了神化的过程,

就如传说中古罗马帝王死后被神化的过程一样。在《玛丽‧德‧美第奇在圣但尼接受加冕》(The Coronation at Saint-Denis)、《在于利希的胜利》(The Victory at Jülich)、《从布卢瓦出逃》(The Flight from Blois)等画中都可以看到天使陪伴在玛丽王后身边,暗谕着来自天上的认可、引导和保护。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作品《玛丽‧德‧美第奇系列画》中的《玛丽‧德‧美第奇与亨利四世的相遇》(The Meeting of Marie de’ Medici and Henri IV)细部,约1622年–1625年。油彩、画布。罗浮宫,巴黎。(公有领域)

在上述20幅之外的四幅画中,有两幅画对玛丽一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适度的理想化──《玛丽‧德‧美第奇代理人与亨利四世国王的婚礼》(The Wedding by Proxy of Marie de’ Medici to King Henri IV)和《摄政委托》(The Consignment of the Regency)。最后的两幅则是玛丽王后双亲——法兰西斯科一世‧德‧美第奇(Francesco de Medici)和奥地利的乔安娜(Joanna of Austria)的肖像画。

延续美第奇传奇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作品《玛丽‧德‧美第奇系列画》中的《摄政委托》(The Consignment of the Regency)细部,约1622年–1625年。油彩、画布。罗浮宫,巴黎。(公有领域)

玛丽王后将这系列画公开展示的决定,让法国王室家族更是喜上加喜:她女儿亨利埃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与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的婚姻。当时她并不知道自己将在英格兰居住长达三年,也不知道亨利埃塔‧玛丽亚与查理一世掌管的宫廷将成为和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相媲美的文化中心。在这位年轻君主的统治下,意大利大师的作品开始大量传入英国。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三位大师作品都收录在新的王室收藏中,包含李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一些前期草稿。

延续着美第奇家族的传统,玛丽王后的女婿和女儿也继续委托鲁本斯创作绘画,并且聘请鲁本斯同样出色的学生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作为他们的常驻宫廷画家──他启发了英国本土首批能够与意大利和法兰德斯画家相形媲美的艺术家。玛丽王后与她的后代对艺术的支持将美第奇家族的艺术传统延续了将近两个半世纪之久。

译注1:中世纪欧洲有所谓代理婚姻,玛丽王后在婚礼时并未亲自到场,由代理人参加婚礼。

作者简介:

詹姆斯‧巴雷塞尔(James Baresel)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为《美术鉴赏家》(Fine Art Connoisseur)、《军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莱蒙特书评》(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东欧》(New Eastern Europe)等期刊撰稿。

原文Marie de’ Medici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Medici Family Art Patronag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