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的修炼文化

作者:云升
图为清 赫达资《丽珠萃秀册.秦弄玉》。(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7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说起修炼,对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一定不陌生,不论是远古时期黄帝的乘龙飞升,还是秦始皇、汉武帝对神仙的笃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与各朝各代的修炼者所留下的事迹息息相关。就连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炼者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与修炼人有关的地名。

茂名

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说起它的由来,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叫潘茂名的修道人。根据《茂名县志》记载,潘茂名于西晋太熙元年(290年)生于高州根子镇潘坡村(在今天茂名市境内),他年少时就通经学、解周易。

有一天,他进入山中,恰好遇到两位道士在对弈。他在旁看了很久,一位道士问道:“你也懂得下棋的玄妙?”潘茂名回答道:“入由蛇窦,出似雁行。”意思是入门学下棋时好似从蛇洞进入,入口很窄,很难学,但学进去后,好似大雁飞行一样,有着广阔的天地。

道士听了他的话,认为他很有悟性,便收他做了徒弟。从此,潘茂名随师父入山修道,“朝汲泉水于观山,暮洗术于鉴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瑶笋之芽,餐碧柰(nài)之蕊,勤洗伐而脱尘凡,取精华而去渣滓。”(《高州府志》)

二十年后,潘茂名道成出山,他悬壶济世,行医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当时的朝廷听说了他的美名,曾三次召其入朝为官,都被他谢绝了。

在岭南居住期间,潘茂名遇到了瘟疫肆虐。为了挽救那一方百姓,他炼制丹药为人治病除瘟。岭南民众非常感激他,视他为“医神”。

为表彰潘茂名的功德,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于罗州增设县治,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茂名县。唐贞观八年(634年),又以其姓设置潘州,辖茂名县。茂名二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桐庐

桐庐地处浙江西北部,钱塘江中游,三国吴黄武4年(225年)置桐庐县。桐庐地名源自于一个传说。

按《严州府志》:“桐君不知何许人,亦莫详其姓氏。尝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隈桐树下。其桐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县,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为桐岭,而山亦以桐君名焉。或曰黄帝时尝与巫咸同处方饵,未知是否。”桐君曾在此地采药炼丹,有人问他姓名,他以手指桐树为姓,后世称桐君老人,乃是中药之鼻祖,千百年来,都受着这方百姓的香火。

桐君的生平难以考证,但他却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被记载进了历史和现实中。可见,桐君和潘茂名一样亦是一位修炼得道之人。

有意思的是,桐庐在历史上曾置严州府,“唐武德四年,置严州治此。”(《读史方舆纪要》)而严州的名称来自于另一名隐士——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好友,很有才德。光武帝几次请严子陵出山辅佐都被他拒绝了。为了请严子陵出山,有一次,光武帝找严子陵叙旧,到了晚上,他们睡在了一起。后来太史奏报有客星犯帝星的天象,却不知是那天晚上严子陵睡觉时把脚压在了光武帝的肚子上。“光与帝卧,足加帝腹上,太史奏客星犯帝坐甚急。”(《后汉书》)

可是光武帝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严子陵,正如他对光武帝所说:“昔唐尧着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后来,严子陵辞别了光武帝,抱道高栖于桐庐富春山。看来,修道者的境界,确非常人所知。

严子陵像。(公有领域)

凤翔

凤翔位于陕西省关中盆地,宝鸡市东北部。秦孝公时此地称雍县,到唐朝时,唐肃宗时改名为凤翔县。关于凤翔地名的来历,南宋《方舆胜览》载:“周之兴,鸑鷟(yuè zhuó,凤凰)尝鸣于岐,翺翔至于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凤翔府,南岐凤州。”同样是来自于修道之人的故事。

《太平广记》记载,有得道者名叫萧史,外貌如同二十来岁。他非常善于吹箫,可以吹出凤凰般的鸣叫声。秦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也非常善于吹箫。后来两人结为夫妇,萧史便教弄玉吹奏凤凰的叫声。就这样练习了十多年,弄玉终于吹奏出了凤鸣声。凤凰也因此被她的笛声吸引,停在了他们的房子上。

秦穆公知道后为他们造了凤台,夫妻二人就在凤台辟谷修炼。数年后,弄玉乘着凤,萧史乘着龙,白日飞升而去。

李白有诗云:“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凤凰曲》)夫妻二人同日得道飞升的事迹或许在修炼界也是非常少见的。

萧史非常善于吹箫,可以吹出凤凰般的鸣叫声。(公有领域)

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乃是神传之文明,蕴含着深邃的智慧。这些和修炼者有关的地名流传至今,似乎也在告诉着人们:人间乃是一个巨大的修炼场。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其实每一个人都在被考验着。人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每一次善与恶的选择,或许都是人们来世“修炼”成功与否的凭证。

——转自正见网(有删改)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