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暮春时分话《兰亭》

明训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相约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兰亭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幅大自然的美景正合赏玩。于是曲水流觞,吟诗作对,说是为行修褉仪式而聚,其实俨然就是东晋名流雅士舞文弄墨、徜徉山水之间的最佳写照。

俯仰宇宙,品察自然万物,王羲之有感而发,写下《兰亭序》记载了这次集会,也道出人生无常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大半部书法史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在王羲之融情于景加上心书相契的情况下诞生。

《兰亭序》并非问世后就是书法史上的宠儿,甚至直到初唐之前都没有留下关于《兰亭序》的评论和记载。相传《兰亭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再传到其弟子辨才手中,由于当时皇帝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四处探求,最后终于从辨才手中得到《兰亭序》。

唐太宗得此墨宝后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临摹多张,还命冯承素等人以双钩法拓摹,再以这些摹本让朝臣临习。由于后来刻本众多,唐朝以后的书法名家如“宋四家”苏、黄、米、蔡、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都曾在《兰亭序》下过一番功夫。《兰亭序》的好不断为后代书家所发掘,人人临习,人人赞叹,《兰亭序》也就成为行书的代表作。时至今日,提及学行书,《兰亭序》依然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首选。

许多书法名作在不同朝代受到的评价都有所不同,或褒或贬,审美角度互异,品评内容自然不一。而能像《兰亭序》一样,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里都被奉为“神品”的情形,可谓少之又少。《兰亭序》通篇灵动活泼、畅快淋漓,但每一使转、提按,每一笔牵带,或连或断,都交待地清清楚楚,丝毫不失法度。变化多端的用笔化入结构章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体态与疏密合宜的空间,“大小、长短、匾狭,均各还其态,率其自然”。妍美中带有遒劲,飘逸中又显圆融平和,令人“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兰亭序》的美确实是爱好书法的人所难以抗拒,“天下第一行书”的赞誉千年来不曾稍损。然而中国艺术向来重视心灵世界的探索,强调作品精神层面的意涵。从这个角度来看,《兰亭序》叹为观止的书艺就不只是精湛的技巧所能完全概括。放诸天地之间、悠游山川的旷达,率真自然、天人合一的晋人风韵,这是《兰亭序》所投射出来的独特的生命情调,是她之所以迷人的重要质素,也是吸引我们与之对话的关键所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的,要贯通理解。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