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达文西密码

font print 人气: 77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3月15日讯】自由时报 ◎蒋勋

编辑室报告: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达文西(即:达芬奇),留给我们珍贵的艺术宝矿;美国作家丹.布朗则借着达文西的画,写出浪漫惊悚的推理小说。今日刊出〈破解达文西密码〉,作家蒋勋以其深厚的西洋艺术史背景为底,深入浅出讲解达文西画作《最后的晚餐》与《维特鲁维亚人体比例图》,更深一层点出在小说版本的《达文西密码》中丹.布朗书写运筹时的迷思,充满双重破解的趣味。

最后的晚餐

如果生命预知死亡即将来临,会有什么样的表情?《最后的晚餐》是一幅预知死亡的伟大钜作,在904公分长的墙壁上,图绘了十三个表情各异的人物。

预知死亡的钜作绘制这件壁画时,达文西常常一整天徘徊在米兰街头,他凝视街上每一个人的脸孔。男的、女的、少年的、苍老的、忧愁的,或喜悦的,开朗欢笑的,或面容沉重悲哀的。

这么多不同的人的面孔,用同样的五官元素组成,却差异这么大。

达文西解剖人的尸体,为了在科学上精准掌握人的物理组织。

但是,人的存在不全然只是“物理”。

达文西在解剖完三十具人体之后,在他的手稿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都解剖完了,“灵魂”究竟在哪里?达文西似乎相信:除了物理性的存在,人类还有一个精神存在的空间。

他一定也想知道:人类物质性的肉体死亡之后,有没有一个属于“精神性”的存在?那个亘古以来人类说的“灵魂”,究竟在哪里?《最后的晚餐》原来只是基督教《圣经》传述有关耶稣预知死亡的事件,祂在被钉上十字架以前,最后一次与十二位门徒一起晚餐。

达文西把宗教的主题扩大成为普遍的哲学命题。

达文西把每一个人邀请到“晚餐”的桌上,他要每一个人省思,死亡来临是必然,死亡来临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最后的晚餐》运用了最严格的透视法,使如此巨大的画面,结构一丝不苟,墙面上向后退远的长方形,天花板的方格,餐桌上的食物、餐具,甚至,画面没有被破坏以前,桌子下面耶稣的脚,每一个物件,都经过几何学的精密计算,放置在准确位置,构成上下左右向中央点集中的透视法的绝对构图中。

在达文西以前,从来没有画家把数学的透视法用在如此巨大的构图计划里。

《最后的晚餐》是一个舞台,十三个人全部坐在同一面吃饭用餐,根本不合理,只是,达文西要绘画的已经不是一场“晚餐”,而是一个生命不可逃避的宿命主题──死亡。

我们都被设计在这幅钜作中,我们不妨在里面找一找自己。

第一组门徒

第一组门徒是耶稣右手边的三位,依序是约翰,彼得,犹大。

约翰是传耶稣福音的四位使徒之一,祂年轻、善良,个性里有诗人的抒情气质,在西方美术上常被处理成带女性温柔的图像。

约翰向耶稣的另一边倾斜,仿佛不相信有人会背叛耶稣,呈现出祂一贯的单纯善良。

犹大右手靠在餐桌上,和约翰的身体平行,也微微向后倾斜。约翰双手交握在前面,有一种安定祥和,犹大的左手微微张开,祂其实有一点讶异,耶稣怎么知道有人背叛了祂,犹大正是以三十个银币出卖耶稣的门徒。

彼得原来在犹大身后,听到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人背叛了我。彼得便冲向前,越过了犹大,仿佛要追问:谁,是谁背叛了祢?彼得是耶稣的大弟子,脾气冲动,爱恨分明,耶稣最后把天国的钥匙交付给他,也就是第一任的梵谛冈教宗。

这一组人呈现三种截然不同的内心表情,借着三个人物达到画面最戏剧性的张力。

第二组门徒

耶稣左手边的第二组门徒,依序是:汤玛斯、大雅各、腓力普。

第一位汤玛斯手指向上指天, 仿佛要上天作证, 不会有人背叛耶稣。

第二位大雅各双手大大张开, 微微张着嘴,祂似乎被耶稣的话震惊了, 表情姿态都说明祂情绪被震撼的反应。

第三位腓力普与前面的大雅各刚好相反,祂双手向着自己胸前,好像扪心自问,要求耶稣相信弟子们的忠诚。

三个门徒强烈的情绪表情,衬托着中央耶稣脸上一清如水的模型。

如果有一种智慧,可以预知生命未来种种,那么,会不会是这张画里耶稣脸上的一清如水呢?一清如水,是祂已超越了忧伤,也超越了喜悦。

第三组门徒

最左侧的三位门徒是:安德烈、小雅各、巴托洛摩。

这三位门徒的脸孔都朝向同一个方向,朝向构图中心的耶稣,也呼应最最右侧三位门徒。

为了使画面构图不呆板,达文西特别使门徒安德烈的双手举起,朝向另一个方向,也加强三个人一组的局部和谐性。小雅各和巴托洛摩则全神贯注,好像离得远,想更确定耶稣说的话,集中中心点构图的力量。

第四组门徒

最右侧的三位门徒是:马太、达太和西蒙。

马太穿蓝袍,转身看着西蒙,但祂的身体手势,尤其是右手,则伸向中心点,使一字排开的十三个人物之间有轻微的节奏转折变化。

这三个人似乎在窃窃私语:老师怎么会怀疑我们,我们是祂最忠实的门徒啊!完全侧面的门徒西蒙,站在最右侧,远远呼应着最左侧的门徒巴托洛摩。

丹.布朗如何解读《最后的晚餐》

丹.布朗(Dan Brown )在《达文西密码》小说的第55、56、58三章中集中论述达文西的名作《最后的晚餐》。

丹.布朗提到这件名作中的两个疑点:第一,耶稣右手边第一个人物是一个女人,是《圣经》里的一个妓女“抹大拉的马利亚”,丹.布朗认为她就是耶稣的妻子,为耶稣怀了孕,但被以彼得为首的男性门徒篡夺了教会主导权,因此带着“圣爵”(即耶稣子嗣 )逃亡,演义出这本通俗小说非常“好莱坞式”的情节。

第二,犹大的背后有一个握着刀的手,这只手不属于画中的任何一个人。

这两个疑点其实长期以来一直被艺术史家注意到了;只是丹.布朗用了聪明的美国式头脑把这两个疑点变成商业上可以行销成功的卖点。

先谈第一个疑点。

门徒约翰在西洋美术史中一直是年轻俊美的人物,在一群男性性征强烈的门徒中,常会被误以为是女性,祂善良、温柔、驯顺,这些特质,当然可以是女性的,但也可以是男性的。

达文西本身同性恋的性向也特别使他会在性别角色上处理得不同一般画家。

搜藏在德国的一张手稿〈肉身天使〉,达文西曾经把一个年轻人物处理成兼具女性乳房及男性阳具的裸体。

在性别的议题上,达文西的深邃,恐怕不是丹.布朗如此简化的小说就可以解读的。

此外,如果丹.布朗说画中耶稣右手第一人是耶稣的妻子,那么,十二门徒少了一位,另外一位到哪里去了,《达文西密码》显然还是没有解开密码。

第二个疑点,关于犹大背后的“握刀的手”,显然是达文西非常超现实的安排。画面中暗藏杀机,但“杀机”来自于谁?一贯的解读当然是“犹大”,因为祂以三十个银币的赏金,出卖了耶稣,耶稣因此被罗马士兵逮捕。

丹.布朗大胆武断地说这“握刀的手”表示彼得篡夺了耶稣的教会授权,排斥了耶稣的妻子,使梵谛冈成为纯男性教会。

从通俗小说的角度来看,这种解读当然是耸动的卖点,也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在解读达文西的杰作《最后的晚餐》恐怕缺乏更有力的支持论据,读小说的读者,姑妄听之,在艺术史领域是不能认真的。

维特鲁维亚
人体比例图

古希腊的雕刻和建筑里都讲究比例的精准。

美术史上常常说“黄金分割”,或“黄金律”。

人们相信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秩序,看来混乱,只要掌握到秩序的规则,也就掌握了宇宙。“秩序”、“规则”、“比例”都是一种数学。

印度教《吠陀经》重视“零”,“零”是一切的未开始。

中国古代重视“三”,“三”是多数。中国古代也重视“九”,“九”是数的极限,过了“九”就归“零”,因此皇帝是“九九”至尊。

古代希腊相信人体的“美”,有客观的比例规则,因此早期雕像,头部和身体的比例常常是一比六,后期则演变为一比七。

掌握到“比例”的准确,可以掌握到“美”,因此“比例”非常珍贵,被冠上“黄金比例”的称呼。

维特鲁维亚是罗马时代的艺术家,他总结了古希腊的人体比例研究,撰述了集大成的人体美学论著。

基督教兴起,人体成为禁忌,长达一千年,维特鲁维亚的著作被束之高阁,没有人阅读。

1490年,达文西重新整理维特鲁维亚的论著,依据人体比例规则,图绘了这张《人体比例图》。

一个男子的裸体,张开双手,双手抵达方形边框的边缘,张开双脚,双脚踩踏圆形外框的边缘。

达文西在圆形和方形中试图找到“人”的定位。

有点像东方汉代的“规”与“矩”,“规”是圆规;“矩”是矩尺。汉代相信“天圆地方”,因此用“规”、“矩”来定位“人”。

达文西在《人体比例图》里用人体上的许多线寻找比例关系,双肩的宽度,锁骨到乳线的距离,肩至肘的长度,肘至腕的长度,会阴至膝关节,膝关节至脚掌……人体的每一部分都在“规”与“矩”的比例中。

会阴在正方形的正中央,“方”像一个人所占有的空间,汉代叫做“宇”,指上下四方;“圆”是人体外围循环的“时间”,汉代叫做“宙”,指古往今来。

“宇宙”正是包围着每一个人的“空间”与“时间”。

达文西在这张《人体比例图》里说:“完美的人,是衡量宇宙的尺度。”这句话很像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达文西的《人体比例图》不只是一件美术作品,更是人类史上寻找人类定位意义的哲学杰作。

丹.布朗的巧妙安排丹.布朗《达文西密码》的第8章,非常聪明地以《维特鲁维亚人体比例图》这一世界知名的达文西手稿安排了小说人物罗浮宫馆长的死亡形象。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馆长脱光了衣服,把自己的身体摆成一幅达文西素描《维特鲁维亚人体比例图》的样子”。

小说的悬疑、耸动,情节的诡谲,都从这里开始。

一个全世界最知名的符号,被运用在商业小说之中,当然增加了认识这个符号的读者阅读的兴趣。但是对解读达文西这件举世名作而言,却不能有太大帮助。

也许,丹.布朗,对从来不认识达文西的读者,会是一本很好的引发兴趣的入门书吧!已经改拍成电影的《达文西密码》一定有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脱光衣服的男人,张开的四肢,银光笔画的圆,通过这么耸动的叙述,读者或影迷,还能够安静下来,细细沉思达文西“维特鲁维亚人体比例图”的真正意涵吗?或者,可以脱去自己的衣服,再一次了解这么难得的身体,是否有达文西渴望传达的“完美”意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能够听到叶落,那或许整个驿站没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时接待人员应该也歇息了吧。 整个诗篇,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孤独、失落。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 凤飞飞的歌声无疑是台湾近代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她演唱的台湾歌谣作品,为数虽然不多,寥寥数十首,创作年代却从晚清到近代,风格迥异多元;更重要的是,身为台湾的女儿,面对每一首作品,无论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绎,都展现出歌者对传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与信念。
  • 我要写篇短文纪念我刚过世的朋友,林建兴。林大哥生前写道:“人一走,茶就凉,属自然规律;人还在,茶就凉,为世态炎凉。”我喜欢喝茶,虽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凉了,余韵袅袅,还是会让人回味无穷。
  • 什么是四联体格式(tetractys)呢?“四联体格式”是现代英国诗人雷‧斯特宾(Ray Stebbing)发明的一种诗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个音节组成。
  •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我的父亲已经老得 像一个影子
  • 刚开始,经常是在半路上,新一就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口水都会流出来。慢慢等他大一点,他会拉着我的手,自己走几步。再大起来,他就喊着广告词,变换着起步、正步、踏步,有力地甩着胳膊,走在我的前面。 我们欣赏龙山路华灯初上的夜景,路人也欣赏着我们这一对母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