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善固執 惟日孜孜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古人感戴上天造就和覆載之恩,秉聖賢傳承下來的教誨,以追求道行為先,認為重德行善、順應天意的人是有福的。古之聖賢、君子通達道理,安於天命,千言萬語都是要教人行善,明辨是非善惡,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去惡從善,鼓舞人們追求真理,留下了許多引導世人向善的勵志格言。

志於道

我國傳統文化講「敬天知命」,儒、釋、道三家學說將天人合一理念深植人心。例如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求道」就是追求真理,指出讀書人是為追求聖道,要衛道弘道,使道常在世間。

孔子又說:「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指道不可片刻離開,道與生命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道如果可以離開,它就不是真道。可見聖人追求道的心是何等的迫切,何等的看重。

孔子還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君子心中有道,便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心懷天下,其一言一行都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能夠影響社會、善化他人。孟子說:「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循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

善惡有報

善者獲福,惡者招禍,天理昭彰,絲毫無差。有人因一念的誠善,就暗中蒙神賜福;有人因一念的邪惡,就明顯遭天譴罰。佛家中講:「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道家中講:「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人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至,而兇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儒家中也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論述,孔子說:「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尚書》中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自福生,作惡自災生。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勸善戒惡

《楚書》中說:「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古人認為善是社會祥和太平的根源,而惡則是社會災難的根源。因此人們以道義衡量,即知道怎樣的行為是道德或不道德的,然後在行動上自覺地行善去惡,堅定道德意志。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君子為善若水,擁之可以在山,激之可以過顙,能方能圓,委曲隨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強而不剛,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是以柔弱勝剛強」。

孔子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易》中說:「出其言善,則千里應之;出言不善,則千里違之」。唐太宗御制榜文中說:「乾坤浩大,日月照鑑分明;宇宙寬洪,天地不容奸黨。使心用術,果報只在今生;善布淺求,獲福休言後世」。行善是得到源遠流長的福報的根源。

彰顯善德

古人認為,修身是在獨立世界的生命中每個人應有的嚴肅,此乃人的心性。孔子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循焉」;朱熹說:「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雷之烈」,人孰無過,有了過失能夠改,就是善莫大焉啊!

孟子提出做人要堅守人的良知良能,「良知」是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捍衛真理、道德的勇氣及不為任何陰暗勢力所收買。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任何環境中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和良知,才能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古語說:「擇善固執,惟日孜孜」,若要擇善,必先知善,道德和信仰就是揚善棄惡的力量,我國傳統文化是神傳給人的,給人指明精神回歸、淳德歸道之路,其目的和意義在於引導人們以道德水準衡量一切事物,以正確的態度認識「善」與「惡」、「正」與「邪」這些原則性問題,能夠擇善而從,志堅行篤。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琵琶在古代是使用絲弦與牛筋弦,古人氣定神閒,做什麼事都講究靜心,用絲弦即使音量小,古人依然可以領略樂曲的意境。
  • (shown)古人敬法自然,從自然的世界中悟道,孔子就提到「三無私」的天地之德,即「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臨。」作為天,任何事物都在他的覆蓋之下,作為地,任何事物都在她的承載之上,作為日月,任何事物都受到他們的照臨,無論是善人,惡人,好事,壞事,正物,敗物,都感受著偉大天地的無私大德。
  • (shown)真正聰慧、善良、謙虛的人,會有靜觀俗世而不被其羈絆的超然境界和包容萬物的底蘊…
  • (shown)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
  • (shown)古典詩詞中的山水意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使有限的物像有了無限的意韻,品味其獨特的審美意蘊,感悟詩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使人領悟到傳統文化之深之博之美,使人獲得對宇宙、人生的理性認識和勵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 (shown)古人遵守諾言,言行一致,對於一句交託的話,能做到終身不忘,而真正成為良知、正義、感恩的人。踐約守信是誠實做人的核心,是為人處世道德標準的要求,是對自己良心的忠誠和對他人的負責。
  • (shown)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構造簡單,但音色醇厚深沉,柔潤和順,樂音體系完整,可謂「大繁若簡」,簫歷經千年,見證著華夏文化的歷史悠悠。
  • (shown)包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無私的氣度和博大的胸懷,是一種智慧和境界,這種境界源自於人的道德修養,來自於人的內心「善良、慈悲、仁愛」的自然流露。
  • (shown)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這四項發明,對整個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深遠的歷史影響,是其它的文明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 (shown)四大名著作為藝術作品而言,能夠打動人心的不僅僅是華麗的文辭和精彩的故事,隱藏在故事背後的真實才是真正能觸及到人心最深處的,也是人內心感到親切的原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