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與修練(3)

趙艾倫
font print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二、中華傳統武術之頂峯與分流

1. 峯前

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人。生於唐代末期,歷經五代,至宋代太宗時期。少時讀經史百家,猶喜「周易」、「老子」及「黃庭」。性好修練,潛心入道。一生中曾先後受唐明宗、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之御聘,均婉辭詔命。於後唐明宗時入武當山,隱於九石巖二十餘年,後轉至太華山,隱於雲台觀。

陳摶曾得呂洞賓授「參同契」,得麻衣道者李和授「正易心法」,「先天圖「,和「易龍圖」。既得諸高道逸人所授密法,陳摶開創以「先天易學」爲核心之三教合一的先天隱仙派。陳摶將「佛」、「道」、「神」三家融合一起,三教互補,融會貫通,形成一完整體系。其所著《正易心法注》中指出:

「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馳騁,無於周孔語言下拘攣。」主張融合三家以治「易」,以治學,以治身,以治天下一切。

陳摶摒棄外丹,注重內丹。此內丹係指「身口爲爐,宮室為灶,腎爲水,心為火,肝為木,使木生火以煉腎水」; 達到「成塵得變」,結成人體內的無價「金丹」。其核心是「修心養性」,控制人的欲望。這種內丹修練不僅去病強身,爲自衛抗暴提供能量,並且還為提升修練層次準備條件。

在陳摶以前,未見有「太極圖」,陳摶首次繪出「太極圖」、「先天方圓圖」和「八卦生變圖」,並著《太極陰陽圖說》。此後,才出現宋代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張載的《太和論》,卲雍的《皇極經世》,程顥、陳頤、朱熹的《易傳》,從而才有中華獨有的太極文化形態和系列理論。

陳摶集魏晉以來內功修練之精華,使道家內功修練成為一完整系統。其承傳者中有李東風,善於「六合八法」拳,著有「六合八法五字訣」。

陳摶之先天隱仙派承傳者中有火龍真人,善於內功心法,火龍真人傳其道於張三丰。

陳摶於北宋太宗端拱年間在華山仙去。呂洞賓來訪未遇,留詩一首:「天網恢恢萬象疏,和身親來華山區,寒雲去後留殘月,春雪來時間太虛,六洞真人歸紫府,千年鸞鶴老蒼梧,自從遣卻先生後,南北東西少丈夫。」此詩見《宋史》中「警世通言」。

2.峯頂

張三丰,本名通,字君寶,號玄玄子,遼東懿州人。生於蒙古定宗二年,相當於南宋淳祐七年,逝於明代天順二年,經宋、元、明、三代,享年二百十二歲,為史上超長壽者。

張三丰幼時學習道家經書之啟蒙老師為碧落宮白雲禪老張雲庵,繼而與他論玄談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最後於終南山傳其內功心法秘訣從而助他得道的為火龍真人。

火龍真人仙去前,留下一首絕句,云:「道號偶同郢火龍 ,姓名隱在太虛中,自從度得三丰後,歸到蓬萊弱水東。」

張三丰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巳利人,其趨一也」。並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

《中庸》云:「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

張三丰在「五德篇」中說:「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

「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為之槁枯;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巳絕,而金為之朽鈍;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真心巳絕,而火為之衰熄;無智者必無清澄之絕,而水為之昏涸;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睥巳絕,而土為之分崩。」

從而,「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贊天地之五行。」

由此,修人道為煉仙道之基礎,可見在本質上,儒家歸屬於道家。

張三丰善書畫,工詩詞,著述豐富。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十三勢論》等,另有十多篇修道專著。

張三丰早先入少林寺,拜覺遠僧人為師,習練少林拳法。少林拳以五拳為精髓,以十八式為骨骼。張三丰勤練少林功底,深得少林拳路之精微奧旨,後入武當山,參研歷代內功體練,內修精要。

從偶觀鳥蛇相鬥,體悟柔能克剛,靜可制動;集前人所創各派內修鍛鍊心得至要,薈技擊實踐與養生實踐於一盤,驗證對照,由此而「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亦即將後來多半失去本來面貌之少林拳法,移種到道家和佛門的內練功法基礎上,運調內能,由內至外,張三丰之內修功法由此成型。

張三丰年逾七旬之後,輾轉至陝西終南山,終於得遇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將陳摶所創立的「三教歸一」之道,「先天大道」之理,「內斂內修」之法,與「太極圖」 之精髓,全部傳給張三丰。

張三丰在其既有之修為上,將火龍真人所傳融會貫通於一體,引發出與慣常傳承的拳理拳法全然不同之理法。其根本特徵為將 「運調內能,由內至外」完全化為「自然感應」,太極拳法由此誕生。中華傳統武藝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將中華神傳武藝推到了歷史的頂峯。

在這樣的機緣下,容易看到的是:張三丰創立太極拳空前出世,中華傳統武術進入一個新階段;不容易看到的是:張三丰創立太極拳,不僅是中華神傳文明在武藝方面登上了頂峰,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張三丰這一特殊生命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他的光明,不僅照亮了人間。

明代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兩度詔請三丰入京,皆避而不見。明永樂初,明成祖朱棣派人屢訪不遇,朱棣親赴武當山,仍末見。後三丰書寫一函令弟子孫碧雲呈交永樂帝,介述以長生之道。鑒於張三丰之神跡,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封他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其為「清虛元妙真君」。

張三丰之弟子,多半修道隱名。已知較著者有:丘玄清、孫碧雲、盧秋雲、周真德、楊善澄、劉古泉、王宗道、何無垢、蒲善淵等。

張三丰之內功傳承,多為道家,隱姓埋名,慎擇弟子。逐代傳承難以數清,某些知名者多為傳承隔代,甚至隔數代者。自三丰以後,內家拳路大致分為南傳和北傳兩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武術,是一種需要身體各部肌肉,各個關節以及內臟器官都要參加活動的運動。膝關節、髖關節和肩關節的靈活性以及腰部的柔韌性、上下肢的力量和氣息的調動,在武術運動中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武術家們常說:「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練拳不活腰,終究藝不高。」
  • 吻靴主要是鍛煉小腿後部的腓腸肌、比目魚肌及跟腱的伸長性,同時也鍛煉了小腿前部的脛骨前肌和肌腱的收縮性。另外,由於屈膝下蹲,也鍛煉了腿部肌肉的力量與彈性。
  • 前俯腰主要是鍛煉腰椎的關節、軟骨和韌帶的柔軟性,使腰椎在運動中能夠達到前屈的極度。
  • 馬襠步主要鍛煉股直肌、縫匠肌、內外側肌、脛骨肌、腓骨肌和比目魚肌等的力量。
  • 混元樁主要鍛煉週身氣血的活暢,並增強腿部股直肌、脛骨前肌、腓腸肌、比目魚肌等肌腱及腳部韌帶的力量和堅韌。
  • 肘鼎主要是鍛煉三角肌、肱三頭肌、肱二頭肌和肱前肌等肌肉的力量。
  • 鬆肩訓練是鍛煉肩關節靈活性的主要項目,也是鼎臂訓練以後所必須要做的活動性練習。《華拳譜》曾說:「臂有力而肩僵,拳之揮動何能自如................
  • 馬步衝拳動作是1兩腳開步站立,兩腿屈膝半蹲為馬步,兩手握拳抱於兩腰側,拳心朝上,拳眼朝外;2右拳慶腰部向前平伸衝出,變拳心朝下
  • 武術在套路運動方面,分徒手和器械兩種,包含著輕快飄逸的,雄偉渾厚的、趺撲翻滾的,舒展勁拔的,短小緊削的,柔的、剛的、慢的,快的等等不同的內容與形式..............
  • 彈腿預備要領是當左手做動作時,眼睛注視左手;當右手做動作時,眼睛注視右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