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四)

知道情緒如何影響自己與他人,才能打開對話之門!
font print 人氣: 69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 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瑪麗‧哈柴爾Mary Hartzell M.ED
譯者:李昂

和孩子建立情感連結前,我們要以正念覺察自己的內在狀態,也需要敞開心胸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心理狀態。我們不僅要從自身角度,更要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事情。當我們無法意識自身的情緒,或者被心裡遺留的問題所束縛,就很難做到這點。正如前文討論的,我們在心理上常有遺留或未解決的問題,導致出現「膝跳反射」(knee-jerk)般的情緒反應,立刻破壞我們以情感調和的方式與孩子產生連結的機會。

我們常常不能檢視自己,也意識不到自己的初始情緒狀態,甚至會否認那些類別情緒,只有在情緒投射至外在行為時,才意識到自己是有情緒的,但這常會為孩子帶來傷害。所以,我們要努力察覺自己情緒作用的過程,更要重視情緒在我們的內心和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認清情緒的起點,才能靜下心來做出適當反應!

一般來說,孩子都很脆弱,往往會受到我們無意表達的情緒或心裡的遺留問題傷害。另外,在早年生活中形成的防禦性反應機制,也會限縮我們理解和感受孩子的內心。如果沒有對自我認知進行反思,這種防禦性的反應模式會造成孩子對現實和人際關係的認知扭曲。

狀況模擬
丈夫突然離開,剛離婚的母親會因三歲兒子要她陪伴而大發脾氣。由於這位母親不能接受離婚帶給她的孤獨和被拋棄感,便覺得兒子的「過分要求」對她是一種威脅,其實兒子只是表達想和她親近的願望。

啟動防禦性反應模式
當她把自己因沒人關心而產生的怒氣發洩到孩子身上,年幼的孩子成了出氣筒。她時常感到孤獨無依,這樣的情緒與她自身年幼時的經歷相仿,使得她無法滿足孩子對她的親近需求。這就是父母因自身未解決的心理問題,而導致孩子情緒混亂的例子。
 
覺察你的情緒,正確回應
如果這位母親能在情緒上正確處理離婚帶給她的痛苦,把這重大的生活變故和對自己過去年幼經歷的理解有所連結,就可以在新生活中突破防禦反應,不再對兒子亂發脾氣。她才會理解自身未解決的問題,正傷害著她對兒子正常親近的需求,做出適當且溫暖的回應。

小心!父母防禦性的反應,會讓親子關係更疏離

自我反省以及認識內在的過程,會讓我們有更多選擇方式來回應孩子的行為。如果我們能自由選擇回應模式,就不會受制於那些通常跟孩子無關的情緒反應:那些過度反應多半是我們自身情緒狀態所引發,而不是與孩子溝通時的情緒所引發。

全面認識自我會讓我們敞開心扉,與孩子進行積極融洽的情感交流。連貫的自我認知和融洽的人際溝通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如果內在的負面情緒妨礙了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我們強烈的情緒反應會喚起孩子的情緒防禦狀態。一旦發生這種情形,親子之間就不會擁有和諧的關係,反而各自躲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只感到孤獨和疏離。

如果父母和孩子真實的自我都隱藏在這層心理防禦牆後面,就再也感受不到心理上的連結或相互理解。如果孩子一直感到孤獨,他們也許會藉由激烈或退縮的行為,對這種疏離狀態表現出恐懼或不快。此時,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引起父母的注意,但疏離感卻阻礙父母產生重新跟孩子建立連結的企圖。在這種情形下,父母自身的情緒問題會引發孩子的疏離反應,進一步妨礙我們理解孩子或自己的情緒。

所有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都建立尊重個人尊嚴和自主權的調和性溝通上。欠缺情感理解,就很難感受心理上的連結。情感連結能為和諧順暢的溝通打開一扇門,讓對話發生,進而使我們相互連結。

─ ─摘自:《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3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28日專電)年齡分別為8歲與3歲的兄弟,27日(當地時間)隨父母搭機從加州飛往溫哥華時,由於行為脫序、不繫安全帶,機長臨時在波特蘭將一家4口趕下飛機,交給航警處理。
  •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滿愛、持久且有意義的關係。了解情緒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有助於我們和孩子建立這樣的關係。人們正是透過分享情感與他人交流。
  • 準確來說,什麼是情緒呢?當我們感受到它,可能會對它有所認識,但是卻很難詮釋這樣的經驗。科學觀點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情緒是什麼,以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這方面的知識還可以加深自我認識,改善我們與孩子和他人的關係。
  • 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再給予適合孩子的讚美。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