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四)

知道情绪如何影响自己与他人,才能打开对话之门!
font print 人气: 69
【字号】    
   标签: tags:

作者: 丹尼尔‧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玛丽‧哈柴尔Mary Hartzell M.ED
译者:李昂

和孩子建立情感连结前,我们要以正念觉察自己的内在状态,也需要敞开心胸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心理状态。我们不仅要从自身角度,更要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当我们无法意识自身的情绪,或者被心里遗留的问题所束缚,就很难做到这点。正如前文讨论的,我们在心理上常有遗留或未解决的问题,导致出现“膝跳反射”(knee-jerk)般的情绪反应,立刻破坏我们以情感调和的方式与孩子产生连结的机会。

我们常常不能检视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初始情绪状态,甚至会否认那些类别情绪,只有在情绪投射至外在行为时,才意识到自己是有情绪的,但这常会为孩子带来伤害。所以,我们要努力察觉自己情绪作用的过程,更要重视情绪在我们的内心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认清情绪的起点,才能静下心来做出适当反应!

一般来说,孩子都很脆弱,往往会受到我们无意表达的情绪或心里的遗留问题伤害。另外,在早年生活中形成的防御性反应机制,也会限缩我们理解和感受孩子的内心。如果没有对自我认知进行反思,这种防御性的反应模式会造成孩子对现实和人际关系的认知扭曲。

状况模拟
丈夫突然离开,刚离婚的母亲会因三岁儿子要她陪伴而大发脾气。由于这位母亲不能接受离婚带给她的孤独和被抛弃感,便觉得儿子的“过分要求”对她是一种威胁,其实儿子只是表达想和她亲近的愿望。

启动防御性反应模式
当她把自己因没人关心而产生的怒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年幼的孩子成了出气筒。她时常感到孤独无依,这样的情绪与她自身年幼时的经历相仿,使得她无法满足孩子对她的亲近需求。这就是父母因自身未解决的心理问题,而导致孩子情绪混乱的例子。
 
觉察你的情绪,正确回应
如果这位母亲能在情绪上正确处理离婚带给她的痛苦,把这重大的生活变故和对自己过去年幼经历的理解有所连结,就可以在新生活中突破防御反应,不再对儿子乱发脾气。她才会理解自身未解决的问题,正伤害着她对儿子正常亲近的需求,做出适当且温暖的回应。

小心!父母防御性的反应,会让亲子关系更疏离

自我反省以及认识内在的过程,会让我们有更多选择方式来回应孩子的行为。如果我们能自由选择回应模式,就不会受制于那些通常跟孩子无关的情绪反应:那些过度反应多半是我们自身情绪状态所引发,而不是与孩子沟通时的情绪所引发。

全面认识自我会让我们敞开心扉,与孩子进行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连贯的自我认知和融洽的人际沟通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如果内在的负面情绪妨碍了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我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会唤起孩子的情绪防御状态。一旦发生这种情形,亲子之间就不会拥有和谐的关系,反而各自躲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感到孤独和疏离。

如果父母和孩子真实的自我都隐藏在这层心理防御墙后面,就再也感受不到心理上的连结或相互理解。如果孩子一直感到孤独,他们也许会藉由激烈或退缩的行为,对这种疏离状态表现出恐惧或不快。此时,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引起父母的注意,但疏离感却阻碍父母产生重新跟孩子建立连结的企图。在这种情形下,父母自身的情绪问题会引发孩子的疏离反应,进一步妨碍我们理解孩子或自己的情绪。

所有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都建立尊重个人尊严和自主权的调和性沟通上。欠缺情感理解,就很难感受心理上的连结。情感连结能为和谐顺畅的沟通打开一扇门,让对话发生,进而使我们相互连结。

─ ─摘自:《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3月2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颜伶如波特兰28日专电)年龄分别为8岁与3岁的兄弟,27日(当地时间)随父母搭机从加州飞往温哥华时,由于行为脱序、不系安全带,机长临时在波特兰将一家4口赶下飞机,交给航警处理。
  •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满爱、持久且有意义的关系。了解情绪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和孩子建立这样的关系。人们正是透过分享情感与他人交流。
  • 准确来说,什么是情绪呢?当我们感受到它,可能会对它有所认识,但是却很难诠释这样的经验。科学观点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情绪是什么,以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加深自我认识,改善我们与孩子和他人的关系。
  • 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再给予适合孩子的赞美。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