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

銼石磬 治僧疾

作者:史然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曹紹夔擅長音樂,任職太樂(國家祭祀時,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之事)。有一年冬祭,曹紹夔不知什麼事由得罪了御史大人。這位御史大人以樂律不和為由想治曹紹夔的罪。於是他亂敲鐘、磬,召曹紹夔來辨識音律,曹紹夔沒有一個音聽錯,反令御史大人為讚賞佩服。

洛陽有一僧人,他房中有一石磬每天半夜時就自鳴。僧人感到怪異,因此恐懼成疾。遍求術士,千方百計的想使石磬禁聲,始終未能達到目的。曹紹夔與這位僧人一向友善,聽說僧人病了,就前來探望。問起患病的緣由,僧人如實相告。

曹紹夔聽了僧人的講述後,就去敲齋室裡的鐘,於是磬就自鳴。曹紹夔笑著對僧人說:「明天你可擺一桌盛宴,我一定為你止住它。」

僧人雖不信曹紹夔的話,但還是希望他能治住這只磬,所以第二天就擺了酒席招待他。曹紹夔吃罷酒宴,從懷中取出一把銼,將僧人室中的石磬銼了幾處。自此之後,石磬再也不自鳴了。

僧人苦苦問詢曹紹夔為什麼他一銼,石磬就不自鳴了?曹紹夔告訴他:「石磬的鳴聲跟齋屋中的鐘聲的音律相合,你敲鐘,磬就發聲相和。」僧人聽後大喜,很快,他的病也就痊癒了。

資料來源:《國史異纂》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神州華夏是神傳的文化,對神佛的敬仰貫穿著整個五千年的歷史。縱觀中華歷史上仁德之君,無不敬天順道,對修煉人也非常敬重;老百姓普遍信奉神佛,相信天理,遵守神給人定下的生存準則,相信因果。而那些謗佛的人都沒有善果,歷史上記載的最有名的就是三武一宗滅佛造成的災難,不僅百姓受苦,滅佛者也都遭到果報。
  • 千秋功業榮與苦,細說文成公主悠悠情事與文化傳播的成就。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 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百姓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走上正途。
  • 說起修煉,對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一定不陌生,不論是遠古時期黃帝的乘龍飛升,還是秦始皇、漢武帝對神仙的篤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與各朝各代的修煉者所留下的事蹟息息相關。就連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煉者有著莫大的關係。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與修煉人有關的地名。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