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捷克經典】(16)

近代歐洲的音樂搖籃──捷克(八)

作者:高嵩明
捷克愛樂之父─塔利赫。(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09
【字號】    
   標籤: tags: , , ,

音樂傳承的榮光─捷克愛樂管弦樂團

捷克愛樂管弦樂團的成立要追溯到西元1896年,原本隸屬於布拉格民族劇院樂團的團員們,因為不滿繁重的演出任務和微薄的福利而展開罷工,該次抗爭讓樂團得以使用「捷克愛樂管弦樂團」之名不再受到束縛地舉行音樂演奏。在1896年1月4日由德弗乍克親自指揮自己的作品,揭開捷克愛樂首演的序幕,也譜寫了捷克愛樂光榮的音樂傳統。樂團在西元1901年完全擺脫布拉格民族劇院的種種限制,成為真正以演奏交響樂為唯一任務的管弦樂團。由於佔盡了先天上的優勢,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對於詮釋史梅塔納和德弗乍克等捷克音樂家們的作品早已駕輕就熟,並先後和葛利格、理察‧史特勞斯等音樂家合作演出他們的作品,更讓捷克愛樂管弦樂團迅速地成長為國際級的一流樂團。就連馬勒也在西元1908年來到布拉格和捷克愛樂管弦樂團首演他的《第七號交響曲》。

捷克愛樂之父─塔利赫(1883~1961)

塔利赫在布拉格音樂學院時就以優異的小提琴家身份而展露頭角,21歲時任職於柏林愛樂,協助首席指揮─尼基許,也因為受到尼基許的影響才決定以指揮為職志。1908~1912年間他擔任斯洛凡尼亞愛樂的首席指揮,在第一次大戰爆發之前,他也有幸能夠在萊比錫跟隨李格和尼基許學習。受到第一次大戰的影響,1915~1918年期間,他一方面在著名的捷克四重奏演奏,另一方面也從事小提琴的教學工作。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諸多海內外愛國志士的奔走努力之下,波西米亞、摩拉維亞、斯洛伐克等地區終於得以獨立建國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不久之後,塔利赫受聘成為捷克愛樂的常任指揮,隨即在1920年升任為首席指揮。

塔利赫為當時的捷克愛樂規劃了三大發展主軸:一是提昇演奏的水準,其次為健全財務的基礎,讓團員能專心於團務,第三則是建立一套基本的演出曲目。捷克愛樂在他的帶領之下,展開歐洲各大都市的巡迴演奏會,此舉除了讓他們的實力受到世人的肯定,也更進一步奠定了捷克愛樂管弦樂團成為捷克音樂代言者的不朽地位。而許多國際級的演奏大師,例如鋼琴家魯賓斯坦和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等人也都紛紛與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共締佳績,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承平時期,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已成為國際著名的一流樂團。因此塔利赫被後人尊稱為「捷克愛樂之父」,算是實至名歸!

塔利赫從1935年起又兼任國家劇院的總監,後來為了專注心力在布拉格國家劇院的指揮工作,才於1941年辭去職務,交棒給年輕的指揮拉菲爾‧庫貝利克。塔利赫因為在納粹佔領期間曾經為納粹演奏過,所以曾在二次大戰終戰後被逐出了國家劇院,後來雖然獲得平反,但是卻備受限制,因此移居到斯洛伐克的首府布拉第斯拉瓦,他親自籌組了斯洛伐克愛樂,並且在短時間內讓這支新樂團提昇成歐洲名團之一。

1953年,塔利赫又回到布拉格指揮布拉格廣播合奏團,他在1954年退休時曾經再次和捷克愛樂灌錄了《我的祖國》交響詩。拜高科技所賜,2006年Supraphon唱片公司重新以數位混音的方式發行了這張CD,讓我們今天得以能夠領會塔利赫的指揮藝術,也可以欣賞到捷克愛樂成立半個世紀之後的精湛功力。塔利赫通常在首次排練時會先讓團員了解整首樂曲的架構,接著藉由系統性的不斷排練,讓樂團達到他心中所想要的音色和樂思。大家可以發現,塔利赫指揮下的捷克愛樂呈現出飽滿優雅的音色,弦樂部尤其充滿了無窮的活力。@#(未完,待續)

──節錄自《捷克經典》近代歐洲的音樂搖籃/柿子文化

(點閱【捷克經典】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傳李布謝不但聰穎過人,而且還具有預言未來的特異功能,她成功地弭平國人的歧見並且團結部眾開創了捷克這個國家。雖然李布謝的傳說不足以構成信史,但是她卻早已成為捷克民族起源的象徵。
  • 歐塔卡二世擁有當時中歐地區最強大的鐵騎兵團,幾乎每次戰役都傳出捷報,被稱為「鐵金國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但丁在傳世大作《神曲》中尊稱他是「當代的偉人之一」。
  • 卡爾國王創立的「布拉格卡爾大學」,在創校的章程中強調:「我們這個國度的忠貞國民們,對於知識十分地渴求,因此我們不應該再向外人乞討知識的果實!」
  • 庫特納霍拉的地名在捷克語的意思就是「挖掘寶物的山」,此地挖掘銀礦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世紀,在十三世紀一躍成為歐洲的金融重鎮。
  • 聖芭芭拉大教堂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由著名的建築師楊.帕列馹於1388年設計監工,他的父親就是布拉格最著名的聖維特大教堂與卡爾大橋的建築師彼得.帕列馹。
  • 卡爾大橋是布拉格的地標與捷克的首要映象表徵,更博得「歐洲最美麗橋樑」的美譽!橋面兩側合計有30尊精美的聖徒雕像,是一條長達516公尺、寬10公尺的巴洛克藝術大道。
  • 卡爾四世在1378年因為中風而去世,他遺留給捷克子孫許多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至今仍然獲得捷克人的景仰與尊崇,因此被尊奉為捷克的「國家之父」!
  • 人骨教堂在全聖修道院墓園的正下方,František Rint木雕家設計,將堆積如山的四萬具枯骨徹底消毒之後,做成教堂的裝飾。現在的人骨教堂遊客如織。
  • 克利雪多夫‧哈蘭特,根據義大利音樂家馬連吉歐所寫的彌撒曲以及少數的經文歌《Maria Kron》還流傳至今,其中所運用的作曲法十分地精妙,標示著文藝復興時期波希米亞的音樂成就。
  • 邊達音樂家族影響了所謂的「柏林樂派」和德國北部的樂風,其家族成員至今遍佈歐洲與中南美洲等地,現在仍然音樂家輩出,實在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項奇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