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源.中秋節

中秋節:拜月賞月吃月餅 風俗源起各不同

作者:容乃加
中秋賞月。圖是清.董邦達畫 中秋帖子詩意 軸。 (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8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秋節是中華民俗中三大節日之一,拜月、賞月、吃月餅則是中秋節的常見民俗,然而這三種民俗原來並非同源,源頭的起始甚至差距幾千年。你我真的很了解中秋節關於「月」的節俗嗎?

古人拜月不因中秋節因何由?

秋月祭拜月亮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是起源得很早,但不是因為「中秋節」。

我們從《周禮》中可以看到上古夏商周三代就有秋天祭月之禮,也稱「夕月」,《周禮》鄭玄注云:「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上古三代以下直到清代,代代都傳承「秋分,夕月於西郊」的禮制與精神內涵;夕月之禮是祭祀天地的大禮之一,天子就在宮殿西郊祭祀月之神。北京的月壇是明朝嘉靖九年建造的祭月壇,又稱「夕月壇」,特為秋分夕月之禮而建的。秋分的禮制遠早於中秋節,中秋節祭拜月亮的源頭就來自秋分拜月的古禮。

秋分為什麼要拜月?《大唐郊祀錄》卷六的《四言詩》可以作為參考解答:「月以陰德,自西而生。積水之氣,作金之精。麗天成像,配日為明。」就說月是陰德的代表,而秋分則是一年之中陽消陰長的轉折點,所以在這關鍵的一夜舉行祭祀月神的大禮。由此可見拜月表現的是敬慎天道的態度。秋分日正是秋天的中點,是名副其實的「中秋」,不過不一定逢十五月圓日。《周禮》說的「中秋獻良裘」指的是秋分,而不是「中秋節」。

皇帝在秋分行夕月之禮還含有敬事神明以行教化天下的意義。史書《國語》就說了這個義涵:「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天子敬慎祭祀月神向天下百姓傳遞了敬天、敬神、謝天、謝神的精神以及君民的倫理。中秋節拜月的民俗,其實是承傳了這種神傳文化的內涵的。

秋分夜,天子領群臣祭月於西郊。圖為北宋《大駕鹵簿圖書》局部,表現皇帝前往城南青城祭祀天地時的宏大場面。(公有領域)

什麼時候才有中秋節拜月呢?

唐末宋初有無名氏《洞仙歌》唱:「桂風高處,漸近中秋節。」但是在唐代《通典》記載的節假中還沒有「中秋節」。進入宋代,「中秋節」在民俗誌和詩歌中就大量出現了。比如宋人宋伯仁《中秋月》吟:「人生幾個中秋節,那得都將笑眼看。」

宋代人的《醉翁談錄》記錄了京城中秋拜月的盛況。當時不論富家或貧戶,只要兒女上了十二、三歲的年紀,都迫不及待給穿戴上成人的服飾,登上高樓或是在家裡中庭焚香、拜月。男子、女子都心懷祈願,女子呢祈願如嫦娥一樣美貌,婚姻家庭如明月一樣美滿,多子多福;男子祈願早日登科娶得嫦娥美眷,「只為嫦娥愛少年」。而後到了清代,中秋節拜月時,拜月以女子為主,男子多不叩拜。京師俗諺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中秋節賞月玩月 何時蔚然成風?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呢?中秋賞月玩月的風雅早於中秋節。南北朝詩人鮑照就有《玩月城西門廨中詩》,詩中有「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的名句。

中秋十五夜,賞月延秋桂。 (pixabay)

唐玄宗曾在八月十五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因為樓不夠高而不盡興,想要興建望月樓,次年安史之亂起,便作罷了。杜甫《夔府書懷》有「賞月延秋桂」的詩句,表現了秋天賞月的情趣。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吟「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明白敘述了中秋十五夜於簷下窗前賞明月的景況。

宋代時,中秋節是正式的節假,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秋》有記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陰曆),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稱月夕」。本書和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都傳記了中秋節熱鬧終宵的玩月實況,丹桂香飄中,銀蟾光滿下,不論富貴家或貧戶,都樂在登樓賞月,蔚然成了宋代的一大時尚。富貴的人家張燈結綵裝飾出美侖美奐的涼台舞榭,邀集親朋好友來賞月,庶民老百姓就在自家的小陽台安排團圞家宴,或是爭占酒樓去玩月。玩月遊人,婆娑於市,通宵達旦,閭里兒童,連宵嬉戲。蘇軾的名作《水調歌頭》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抒發了賞月情懷,蔚成一種經典。

蒙古人來到中原後,和漢人一樣有中秋玩月、賞月的習俗,元代時西樓歡宴、錦亭望月都是經典的賞月駐馬處。明代時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時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這些賞月亭樓,都是一代賞月玩月的風致勝地。

吃月餅象徵什麼意義?

中秋節吃月餅是華人的傳統習俗。(宋祥龍/大紀元)

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比拜月、賞月都要晚。周代禮制,秋分祭月,民風重敬老,請老人吃糜粥,不是吃月餅,到了唐代時還是一樣。宋朝時已經有「月餅」了,但不是中秋節的應節食品,而是一年四季都買得到的常民點心。那時浙江錢唐的市場中賣的「月餅」是蒸的點心,不是烘烤的香酥月餅。

民間廣為流傳,元末中秋節互贈的月餅裡面夾紙傳遞「八月十五殺韃子」起義的密訊,並未見於史冊。中秋節拜月供月餅、賞月吃月餅,是明清兩代才形成的風俗。明代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民間普遍用又大又圓的月餅拜月亮,月圓、餅圓象徵人團圓。月餅也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那時人們重視月餅的「團圓」象徵,所以用來祭月的果、餅一定都要圓。

清代時拜月的大圓「月餅」有的直徑超過一尺,餅面上畫著月宮、蟾蜍和玉兔這些傳說角色兒。拜月之後,家人共享月餅,每人一份,也要給未能歸鄉的遊子留一份。有些人家把月餅留存到除夕夜才吃,叫做「團圓餅」。

小語:珍惜守護傳統精神

拜月、賞月、吃月餅這些華人圈熟悉的中秋節民俗,原來是從上古三代歷經宋代到明清,經過了幾千年才匯流而成,讓人珍惜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經過了一番返本溯源,讓我們明白,崇敬天道神明的精神,讓中華兒女得到神的護祐,那是中秋精神的源頭!戒慎守護中秋精神的源頭,中秋團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願才得以延展、實現。

參考資料:
《周禮》
《國語》
《新唐書》
唐.王涇《大唐郊祀錄》
唐.杜佑《通典》
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唐.韓鄂《歲華紀麗》
宋.李昉《太平廣記》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宋.洪邁《夷堅志》
宋.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
南宋.周密作,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
元.費著《歲華紀麗譜》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會》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清.顧祿的《清嘉祿》
清.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

@*#

──點閱【中秋節】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載,立春帶春來!立春的精神與器物文明有哪些豐富的表現?立春養生怎麼養?我們從天人合一的視野,展開立春的豐富文化內涵。
  • 歲月匆匆,時序進入黃曆年尾聲,臘月正在人間展開。古人稱黃曆十二月為「臘月」,這說法是怎麼來的呢?「臘」包含哪些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呢?
  • 雖然不是每個地方都會下雪,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下雪天,但「雪」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是無法忽視的存在。在冬天的六個節氣中,就有兩個節氣分別叫「小雪」和「大雪」。
  • 立冬節氣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標誌冬季的開始。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怎樣養生?
  • 一提到九月初九重陽節,很多人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敬老,以為這是一個專門給老人過的節日。其實呢,傳統的重陽節和敬老沒有任何關係,它原本的節日內涵充滿了傳奇色彩。至於為什麼重陽節會有登高、喝菊花酒和插茱萸的習俗呢,這都要從一個神奇的葫蘆說起。
  • 拜月、賞月吃月餅,這兩者的起源並不是一對的。上古時代就有隆重的祭月之禮,稱為「夕月」,但是開始時月餅還不是中秋節物。那麼中秋節拜月餅、吃月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實際上,中秋月餅的出現比祭月晚了幾千年呢!
  •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在中國古文化中視為天地和合之最,避免刑罰,以免攪擾天地陰陽調和。春分、秋分「二分日」別稱「彼岸日」,來源於佛教。在日本佛教中講,於彼岸期間善行、惡行都會增大果報,勸告人要避免惡行,精進於善行。
  • 中醫的食療講究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都有對應節氣的進補作法。白露節氣開始「補露」!「補露」怎麼補?要避免哪些禁忌?隨著秋高氣爽的秋天腳步,做好秋天養生,放鬆心緒,輕鬆地品味生活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