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新年招福從小年開始 古人有什麼妙法?

作者:容乃加
「小年」是哪一天?古人怎樣在小年時招福造福?當今之人怎麼學? (Pixabay/古容後製/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05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小年」也稱「小年下」、「小年夜」、「交年」,表示新舊之交。古人在過小年的時候招福,具有久遠的歷史了。從追根溯源當中,可以發現古人招福妙法的根底,人人可學,終身受用。

南宋末文天祥在祥興二年己卯(1279年)黃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寫下的《二十四日》[1] ,詩有題注說「俗云小年夜」。和他同時代的周密所作《乾淳歲時記》云:「禁中以臘月二十四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明代陳士元的《俚言解》卷一說:「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稱小年夜、大年夜。」

過「小年」祭灶神的風俗

清人葉名澧《橋西雜記ㆍ小年》說:「小年風俗始於宋時禁中」。「小年」也稱「小節夜」、「小年夜」、「小年下」、「交年」,表示新舊之交,古往今來,人們在這一天祭灶神(竈神)。這一天是傳說中家家戶戶的灶神回天述職的日子。實際上,祭灶的精神與起源,幾乎與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同樣古老了。

商、周時代的祭祀之禮中,天子和庶人都祭灶。在正式文獻《通典》、《禮記》中就有祭灶的記載。《通典》引許慎的說法:「孟夏祀灶,王者所祭古之有功德於人(者)」。這祭灶的精神就是一種感恩報德的誠意。這就好像今人在過年時祭祀祖先、祭祀天地一樣,是謝先人,謝天地的誠意表現。只是民俗在黃曆十二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之交祭灶,這種小年風俗開始於宋代。漢唐時民間是在除夕(或臘日)祭灶神。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ㆍ十二月》記載:「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 『醉司命 』。夜於牀底點燈,謂之 『照虛耗』。」宋人吳泳《別歲詩》:「灶塗醉司命,門貼畫鍾馗。」如實反映了祭灶在過年民俗中是很有分量的一環。

祭祀灶神時,在廚房牆上或在灶上懸掛給灶神乘騎的紙「灶馬」,送灶神回天庭述職,報告一年中考察到的這一家人的善惡功過,直到除夕(一說元旦)迎回灶神。祭灶的祭品以甜點、湯糰為主,民間說是甜灶神的嘴,給自家在天神面前說好話,報好功。南宋《武林舊事》、《乾淳歲時記》都記載祭祀灶神用花餳(音同糖,指麥芽糖作的花式糖果)、米餌(湯糰、湯圓)、糖豆粥等。當代的習俗常見用甜紅豆湯圓、糖果祭祀灶神,是承襲了古風。送灶神時鞭炮聲震天價響,市井迎神以驅逐疫鬼,鑼鼓響遍各家,處處洋溢著濃厚的過年味兒,這一天就稱為「交年」、「小年」,清代稱為「小年下」。

(而清代人說的「小年」不是這一天,清人以除夕為大年夜,前一日為小年夜,又稱小除夕。這是在日期上的差別。見《清嘉錄》)

過小年如何招福

古代有一位祭灶得福的人,那就是漢宣帝時的陰子方。《後漢書ㆍ陰識列傳》在某一年臘日——年終大祭那一天的清晨,陰子方晨炊的時候,喜見灶神顯像。他很感謝灶神的照拂,那時剛好家中有黃羊,就用黃羊敬祀拜謝灶神。自此後,陰子方的財富急速增殖,成了國中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陰子方「黃羊祀灶」的故事,傳演成俗,後人祭祀灶神就更殷勤了。

民俗畫中的灶神爺爺和灶神奶奶。 (梁淑菁 / 大紀元)

陰子方為什麼得到灶神眷顧呢?真的要得到灶神、天神賜福可不只是靠祭祀得來的。灶神是考察一家人的善惡功過之神,所以說福報來自於善功所種的福田。天神主掌賞罰,善惡因果報應不爽。陰子方是個有氣節的大善人,不僅事親至孝,善良仁慈,而且喜善樂施,造福他人。而且陰家雖然豪富,傳至三代子孫陰識這一代,仍然一家戒侈,嚴肅恭謹,一門福蔭,封侯封后。封侯有四人,封后的孫女就是漢光武帝的光烈皇后陰麗華。一門恂恂君子、佳人,都表現了寬容退讓的胸懷,保住善果,傳龜印襲紫袍。

《道德經》說:「 天地無親,常與善人!」福之所應,如影隨形。善行常施,可為己造福也;善德常積,福不求自來矣!

註[1] 文天祥《二十四日》:壯心負光岳,病質落幽燕。新年(*指立春)前三日,江鄉正小年。歲時如有水,風俗不同天。家廟荒苔滑,誰人燒紙錢。」文天祥寫這首詩時,時序在冬末,他想起故鄉之春,再過三日就是立春(古稱新年),這一日是臘月二十四日,他的家鄉(吉州吉水,今屬江西)正在過「小年」,這節日在他心中印象深刻。

其他參考文獻:唐《輦下歲時記》、清《燕京歲時記》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節氣後到來的是「清明」,此時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萬物欣欣向榮。我們來探索一下: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間變動呢?古代的清明節也放連假嗎?作什麼活動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載,立春帶春來!立春的精神與器物文明有哪些豐富的表現?立春養生怎麼養?我們從天人合一的視野,展開立春的豐富文化內涵。
  • 歲月匆匆,時序進入黃曆年尾聲,臘月正在人間展開。古人稱黃曆十二月為「臘月」,這說法是怎麼來的呢?「臘」包含哪些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呢?
  • 雖然不是每個地方都會下雪,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下雪天,但「雪」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是無法忽視的存在。在冬天的六個節氣中,就有兩個節氣分別叫「小雪」和「大雪」。
  • 立冬節氣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標誌冬季的開始。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怎樣養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