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吃了冬至湯圓長一歲 或是過了年長一歲?

作者:容乃加
俗諺說「吃了冬至圓長一歲」,道理從哪裡來?(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688
【字號】    
   標籤: tags: , , ,

俗諺說「吃過冬至圓長一歲」;然而,一般公認吃過年夜飯過了年才長一歲。到底是吃過冬至湯圓長一歲,或是過了年長一歲呢?「吃過冬至圓長一歲」有什麼根據嗎?為什麼在民間流傳得這麼久遠呢?其實關鍵就在於星移歲轉,時間改變了「年」。

冬至與新年的關係

《後漢書‧律曆下》記載「曆始冬至」,表示「冬至」是作為曆書中一年的首日。冬至也稱為「初歲」,《史記‧天官書》記載:「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臘明日(即新年),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

由漢初往上追溯到周代的曆書,都把「冬至」當作新年。那時代過了冬至夜就是過了年夜了,冬至日就是新年。民俗流傳說「吃過冬至圓長一歲」的道理就是從這裡來的,其實是對應了悠久的歷史。

時間改變了「年」,不同時代的新年元旦可能發生改變。從遠古三代說來:夏朝的正月是寅月(今黃曆一月);商朝的正月是丑月(今黃曆十二月);周朝的正月是子月(今黃曆是十一月)。《四書章句集注》曰:「夏正(月)建寅為人統,商正(月)建丑為地統,周正(月)建子為天統。」

古來中華文化中以干支紀年,十二地支之首——「子」冠於冬至之月,反映冬至「一陽生」為一年之始的意涵,視為新年的開始。

為何以冬至為一年之始

周代曆法以冬至所在的子月作為正月,冬至為正月元旦。這樣的曆書系統是根據什麼確立的呢?它來自於對天象的科學觀察。

周代大司徒以「土圭法」[1] 測得一年中日影最長的日子在冬至日,最短是在夏至日。日影最長的冬至日就是太陽斜射的角度最大的一日,這一天之後,從地球來觀察,太陽又將逐漸北返,陽氣漸漸增長,天地之氣在冬至日「一元復始」,開始一個新的循環。於是冬至日就被用作曆書中新歲的開始。

北京古觀象台所存古代土圭儀。(公有領域)

冬至與元旦分家

從周代到秦代,再到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之前的曆書,都是以冬至所在之月為新年元月。漢武帝元封之年,所沿用的曆法已經不準了。《後漢書‧律曆下》記載「漢興承秦(曆法),初用乙卯,至武帝元封,不與天合」,所以進行曆法改訂的大事。漢武帝乃詔御史大夫兒寬和太史令司馬遷等共定太初曆,於太初元年頒行。

太初曆是以寅月為正月,就是以立春節氣所在的月份作為一年的開始。從此新年和冬至分了家,冬至遂成為冬至節,也叫「冬節」或「亞歲」。民間另一民諺「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也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反映了冬至在過往歷史傳統中的角色。冬至變成「亞歲」,還是受到官方與民間的重視,曹植《冬至獻襪履頌表》吟頌:「亞歲迎祥,履長納慶」。

儘管歷朝歷代的新年之元旦有過幾次的變動,然而,冬至日始終是天地間陰陽循環「一元復始」的起點,這是恆久不變的。吃了一年的冬至湯圓,生命的成熟度又增了一分了!每個人對自己生命的期待也會有所不同的。吃過冬至湯圓長一歲或是過了年長一歲,都有道理,也讓人認識到時間推動歷史、改變生命的力量。

註:
[1]「土圭法」是周代大司徒以土圭儀所行的測量方法,可以用來測量日影的長短,從而推得白天、晚上的長短及其時間;可以用來訂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節氣。還可以藉日影來確定南北、東西的方位,並求得土地的面積。《周禮‧地官司徒》謂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參考資料:《周禮》《漢書》《後漢書》《史記》《四書章句集注》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節氣後到來的是「清明」,此時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萬物欣欣向榮。我們來探索一下: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間變動呢?古代的清明節也放連假嗎?作什麼活動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載,立春帶春來!立春的精神與器物文明有哪些豐富的表現?立春養生怎麼養?我們從天人合一的視野,展開立春的豐富文化內涵。
  • 歲月匆匆,時序進入黃曆年尾聲,臘月正在人間展開。古人稱黃曆十二月為「臘月」,這說法是怎麼來的呢?「臘」包含哪些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呢?
  • 雖然不是每個地方都會下雪,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下雪天,但「雪」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是無法忽視的存在。在冬天的六個節氣中,就有兩個節氣分別叫「小雪」和「大雪」。
  • 立冬節氣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標誌冬季的開始。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怎樣養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