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立春:天人合一 展開一年元氣

作者:容乃加
立春日出土牛,東郊迎春。圖:清代黃鉞畫《春臺熙皋.綺陌迎春》(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84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立春」起源已久,相應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成分之一。周代的月令活動詳細記載了迎接立春的典儀作法。我們的古人秉持「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迎接立春,代代相繼。從天子到萬民、從國家到個人實踐的立春節俗對當代後人有什麼要義與作用嗎?

二十四節氣立春領頭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道訊息——春回大地。立春是天造地設的四季開端日,春夏秋冬的循環由此開始。「臘後風頭已見春」,迎春花感知天地春氣,綻放黃金光華。凍蝶、寒蜂也在微暖的春氣裡甦醒,雪中衝寒迎接春神回人間。人們經歷了嚴寒,迎來新春之際,也寄望在欣欣向榮的春氣裡溶化愁懷的煩憂苦悶,接著迎來千卉共芬芳的希望。

立春節慶 典儀與節俗

唐代詩人韓偓吟誦「立春」:「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他說句芒神在一夜間讓人間換上春天的顏色,讓風兒送去春暖。立春來到,你做好迎春的準備了嗎?中華文化以「天人合一」的思維,建立了五千年不斷的文明,代代相繼,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迎春神的重大典儀。在周朝的《禮記‧月令》中就詳盡記載了「立春」的迎神祭典。

迎神迎春祭祀句芒神

春神有個名字叫「句芒」(句,音勾)。句芒最早是帝嚳時代的春官,掌管花木之事,稱為「木正」,人們尊稱句芒為「青帝」。立春之日,是祭祀句芒神迎春的日子,這一天也是春耕開始的日子,是一朝上下的大事。

天子在立春前三天就先行齋戒,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朝時,行賞公卿、諸侯、大夫;並行慶施惠,下及全國的百姓。嗣後擇定良辰吉時率領領官府要員,親載農具,到天子的田地(籍田),親身示範春耕,以身教向百姓勸耕。《詩經‧周頌》收錄周天子祭神的樂舞《載芟》,其詩句「載芟載柞,其耕澤澤」,描寫天子親耕的場景。《詩序》說「載芟」是「春籍田而祈社稷」之作。

清朝時,迎春典禮很隆重。清代康熙皇帝除了示範躬耕,更親自採集了早熟的稻種帶到北京,而且「親視栽植」,每年培養得法,克服北地的條件,稻子長得比一般的都快都好,可豐富了人民的糧食來源,展現康熙帝躬身實驗的精神,與親民愛民的心力。(見《清實錄康熙朝實錄》)

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立春前一日,順天府(今之北京)府尹和屬下吏員先到東直門外的春場迎春。在鼓樂隊的引導下,役人對舉芒神和春牛,一路引回府署門前的彩棚裡陳放。

立春當天,府尹等官員到午門外恭迎皇帝、皇太后、皇后和芒神、土牛、春山。恭恭敬敬地迎入乾清門、慈寧門,然後由內監接奏,就在宮內舉行迎春神之禮。

春牛祭勸春耕  打春鞭春好收成

東漢時以官署「立土牛」來向人民勸耕。各級地方官署在立春日泥塑土牛、立土牛來勸春耕。這一日從京師到地方的各級官吏都要穿上綠色衣服,五更前集合到官府前,向民眾報春、勸耕。他們在各地官府門前用田地的泥土塑「土牛」和「耕人」,然後立在官府前並插上綠旗,以提醒百姓春天到了要勤耕種了!土牛和耕人立在官署門前一整個耕耘季節,從「立春」一直立到「立夏」。(見《後漢書‧志‧禮儀上》)

清朝時地方舉行「春牛祭」勸耕。順天府(北京)尹參加宮中迎春神的典禮之後,便引土牛回順天府官署,在那裡主持「春牛祭」,象徵春耕開始。府尹環擊土牛成碎塊,這儀式也叫「打春」「擊春」。

後來演變出以真人扮演句芒神——春神,穿著綠色衣服進行「鞭春」的習俗。春神手執楊柳枝或五色絲鞭杖,鞭打土牛勸人春耕。鞭春之後,老百姓搶拾土牛的碎土塊,放回自家的田裡,寓意今年好收成。

當時還有呈上「春牛圖」、「春牛春花」和「咬春」的應節風俗。

版年畫家陳永欽的《春牛圖》。(蔡上海/大紀元)

立春咬春  強身健體

「咬春」是指在立春配合天地春回的契機,利用蔬菜的生機回復陽氣去「春睏」、舒展身心的習俗。雖然各地食用的蔬菜略有不同,大體上「咬春」的主要食物為蘿蔔和五種帶辛辣性質的蔬菜,做成五辛盤、春餅或春捲食用。進入春天身體急速從休眠的狀況回復,人腦的血液流到身體內臟多,就容易出現暫時的疲憊思睏狀態,這時食用五辛菜春盤可以昇陽助陽、疏利肝臟緩解春睏。

古人養生講究天人合一,順天時而動,立春時節講究吃春蔬、春盤。圖是古代珍視的春天七種最早生的蔬菜,又稱春天七草。紅色的即是蘆菔。(容乃加/大紀元)

中國很早就有立春食生菜春盤的風俗。據唐代著作《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食蘆菔(音蔔)、春餅、生菜,號春盤」。蘆菔就是紫花小蕪菁,也叫萊菔、蘿卜,具有微辛味,可以甦「春睏」。紫蕪菁這春蔬雖然廉價,但含有豐富的鐵質,從身體裡養血美顏,難怪不論貧富家的婦女立春日「咬春」都要咬咬它。

春盤的「生菜」以五辛菜為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黃曆)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出《立春日》)是矣。」白居易詩《六年立春日人日作》也有「盤蔬餅餌逐時新」的描述,由此可見唐代的春盤有鮮嫩生菜,還添加了米麵餅兒,樣式兒還常常競新,形成流行風尚呢!宋代陸游說「鬭飣春盤兒女喜」,顯現當時春盤受到大人和小孩的青睞。

明清「咬春」繼承著唐宋的風俗,就是吃蘿蔔和春餅,春餅裡包著春韭等等五辛菜。明代《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中記載:「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清代《燕京歲時記》亦記載說:「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睏也。」

「立春」吃「春盤」顯示了古人早知天然飲食的妙法,智慧地利用蔬菜對應四季的特性,符合五行相生之理,給予人體身心保健相加相乘的助力。

天人合一養元氣開生機

立春是天地人破寒迎春的時節,歷朝歷代的中華子民迎春神、勤春耕,養元氣,都在天地神明與節氣的指引下,實踐「天人合一」的生活。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們現代的一代,用心貼近古人敬慎天地的生活態度,體會古代的智慧,可以舒寧身心,找回有活力富生機的日子。@*#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節氣後到來的是「清明」,此時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萬物欣欣向榮。我們來探索一下: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間變動呢?古代的清明節也放連假嗎?作什麼活動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載,立春帶春來!立春的精神與器物文明有哪些豐富的表現?立春養生怎麼養?我們從天人合一的視野,展開立春的豐富文化內涵。
  • 歲月匆匆,時序進入黃曆年尾聲,臘月正在人間展開。古人稱黃曆十二月為「臘月」,這說法是怎麼來的呢?「臘」包含哪些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呢?
  • 雖然不是每個地方都會下雪,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下雪天,但「雪」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是無法忽視的存在。在冬天的六個節氣中,就有兩個節氣分別叫「小雪」和「大雪」。
  • 立冬節氣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標誌冬季的開始。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怎樣養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