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灝年:《誰是新中國》上卷-第二章第五節

中國國民黨堅持反復辟以「竟辛亥之功」的艱辛歷程

中國現代史辨
辛灝年著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http://www.epochtimes.com)
第二章
中國民主革命迎來了革命與復辟的反覆較量

五 中國國民黨堅持反覆辟以「竟辛亥之功」的艱辛歷程

一、中國國民黨的由來、性質、理論和綱領

在辛亥之後革命與復辟反覆較量的艱難歷史進程中,要想明白中國國民黨堅持反覆辟以「竟辛亥之功」的艱辛歷程,首先就要對中國國民黨作為一個政黨的由來、性質與發展,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國民黨」,是發動辛亥革命成功的主要政治團體 —— 中國同盟會,在辛亥之後進行公開大發展的一個歷史結果。是民國初年中國形形色色政黨中最大的一個政黨。一九一二年八月,中國同盟會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綱領,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以及全國聯合進行會成立了國民黨。持平而論,如果當時並不存在著一個「才足以帝制以自為、智足以壓服民黨、魄力足以借刀殺人」的袁世凱,作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則於民初共和主義思想頗為普及,國民黨已經在國會參、眾兩院獲得絕對多數席位,宋教仁亦在全國競選中深獲民眾擁護的歷史條件下,通過議會政治,組織政黨內閣,從而把中國建成一個民主、法制之共和國的目標,也就未嘗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一九一三年宋教仁在上海被袁暗殺這個悲慘而且黑暗的事實,卻阻斷了這個可能。宋教仁被刺後,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歸於失敗,袁世凱遂相繼宣布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其時亡命日本的孫中山因痛感「國民黨的蕪雜」,而決心「正本清源」,因而,才於日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中華革命黨雖然對外仍沿用國民黨的名義相號召,對內則要求恢復中國同盟會時代的革命精神,在軍事上要以武裝討袁為目的,在思想上要堅持實行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在宗旨上要以創建「五權憲法」為目標,並接受袁世凱之所以能夠篡權復辟、革命黨之所以被迫讓權失敗的教訓,確定了「軍政、訓政和憲政」之重大革命方略。應該說,這實在是孫中山民主建國思想的一個重要發展,為嗣後中國民主革命反覆辟的歷史進程,深化了理論,明確了綱領,規定了它的革命歷程。一九一六年六月袁世凱之死,因使倒袁目標實現,中華革命黨本部遂遷往上海,並通令海內外各支部一律恢復國民黨名義,但為別於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三年的普通政黨國民黨,本部初用中華國民黨之名,一九一八年八月始正式稱中國國民黨,一九一九年十月則正式公布《中國國民黨規約》。中國國民黨在組織上一是確定中華革命黨黨員即為中國國民黨黨員。二是規定民初的國民黨員須重新履行參加中國國民黨的手續。在性質上則宣稱自己是革命政黨,不惜以革命手段和武裝力量推倒反對共和的政敵,因而有別於民初的普通政黨國民黨。在革命目標上則進一步明確規定,中國國民黨要以「三民主義為立國之本原,五權憲法為制度之綱領」。在革命方略上亦明言必須堅持「軍政、訓政和憲政」的革命歷程。上述各項原則不僅明見於中國國民黨於一九二零年之後歷次修訂的黨章和發表的宣言,而且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而愈見完善。一九二三年一月一日由中國國民黨所發表的「宣言」,不僅全面地和系統地就民族、民權和民生三個方面闡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綱領,尤將人民直接投票行使創制、選舉、復決與罷免的權力,和人民擁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提到了相當的高度,並予以確認。從而具顯了她作為一個民主革命政黨的基本性質。

二、中國國民黨反覆辟的艱辛歷程

應該說,中國國民黨(按 —— 為了敘述的方便,姑以此名稱總代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華國民黨和中國國民黨)於辛亥之後堅持民主革命、反對專制復辟的艱辛歷程,恰如孫中山本人所概括的那樣,可以分為「護國之役」和「護法之役」這樣兩個歷史階段。

一、護國之役

護國之役的第一階段是革命軍的第一次北伐。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為「鞏固中華民國、實行三民主義」而陸續頒布各項「民主建國法令」,推行各種民主政治舉措,雖然使全國民眾有了開天闢地之感,但是,卻使袁世凱一心要由他建立「新政府」的陰謀瀕於破產。於是,袁才一邊指使其部將馮國璋、段祺瑞等發出「誓死抵抗」的叫囂,一邊撤銷唐紹儀的議和代表資格,34 一邊發兵攻陷武昌,與革命軍隔江對峙,蓄意製造緊張態勢,以逼迫剛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由是,孫中山第一次提出了「北伐討袁」的主張。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三日,北伐的革命軍敗清軍於安徽宿州等地,戰略重鎮徐州亦不戰而下,安徽、湖北、河南各戰場革命軍均獲得相當勝利。如前所說,只因列強公然出面、出兵支持袁世凱,才再一次逼出了「南北議和」的局面。這便是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嶄新民主政權的第一次北伐,也是北伐一詞的由來。

護國之役的第二階段是二次革命。雖然袁世凱在各專制列強和民主列強的支持下,曾「誓言」「願竭盡其力量,發揚共和之精神,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不僅騙取了民主革命派的信任,而且獲取了中華民國中央政權。但是,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氏謀殺宋教仁的槍聲,不僅使孫中山「猛醒」,而且使孫中山立即意識到,要推倒復辟,「非去袁不可」。由是,孫中山發動了二次革命。滬、皖、湘、鄂、閩、重慶等相繼宣布獨立,江蘇都督程德全亦在黃興迫動下宣布討袁。國民黨人江西都督李烈鈞遂組織討袁軍,發表討袁通電,並赴湖口督師。二次革命固然因北洋水陸兩軍夾擊湖口,陷南昌,占九江,和袁軍張勛部攻占南京而失敗,但是,卻首開辛亥之後中國國民黨堅決反擊袁世凱復辟的端緒,拉開了反袁復辟的第一幕。其後,孫中山雖然被迫亡命日本,但他「不以挫抑而灰心,不因失敗而退卻」,「東渡以來,日夕共謀,非欲雪暌丑之恥,實欲竟辛亥之功」。正是為了竟辛亥之功,孫中山和他的中國國民黨 —— 中華革命黨,才在袁世凱復辟帝制的緊鑼密鼓中,一邊派胡漢民、鄧鏗、許崇智等先後往南洋籌款,以准備在國內發動武裝起義;一邊又於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日派員刺殺袁世凱心腹 —— 上海鎮守使鄭汝成,於一九一五年十二月發動上海肇和艦起義;一邊派國民黨人李根源聯系廣西陸榮廷、廣東陳炯明和時在雲南、四川、湖南、安徽的李烈鈞、熊克武、紐永健、柏文蔚等,以圖軍事討袁。從而為蔡鍔反袁護國的一舉成功,更為袁後張勛擁戴宣統復辟的迅疾敗亡,在全國范圍內作了准備。

二、護法之役

因孫中山先生在發表「討袁宣言」時就已經明確指出:「保持民國,不徒以去袁為畢事,決不有使謀危民國者復生於國內。」所以,當「再造共和」的大英雄段祺瑞轉身就又變成「再造專制」的大奸雄,北洋軍閥轉臉就從袁氏公然復辟走向了「假共和以復辟」時,孫中山和革命黨人已經進一步認識到,「袁世凱雖死,而袁世凱所留遺之制度,不隨以俱死……曾不期年,而毀約棄法,解散國會之禍再發,馴至廢帝復辟,民國不繼如屢。復辟之變,雖旬余而定,而毀法之變,則愈演愈烈」。由是,為保護中華民國的共和法統不被閹割,為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不被廢棄,孫中山和他的革命黨人開始了長達六年的護法之役。

護法之役的第一階段 —— 第一次護法戰爭。因孫中山指斥段祺瑞「假共和之名義,以行專制之實」,並首先舉起了「護法」的大旗,一百五十名原國民黨議員遂隨孫南下,海軍總長程璧光亦率第一艦隊開赴廣州,然後召開「非常國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任命孫中山為大元帥,並發動了第一次護法戰爭。但是,不久以後,蓋因唐繼堯、陸榮廷為首的南方軍閥與北方直、皖軍閥暗中勾結,並在廣州組成「西南自主各省護法聯合會」,以對孫中山的廣州中華民國軍政府釜底抽薪,方使得正在湖南作戰的北伐軍歸於敗北。為此,孫中山乃痛感「南與北如一丘之貉」,因此憤而離粵。第一次護法戰爭遂以失敗為告終。

護法之役的第二階段 —— 第二次護法戰爭。第二次護法戰爭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裡曾獲得相當的勝利和發展。一九二零年,因陳炯明於福建彰州誓師後返兵歸粵,並請回了孫中山,廣州革命政府得以重建。翌年四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後即揮兵西進,並於同年七月十五日克南寧,八月一日占桂林,南方革命政府遂在形式上統一了兩廣。其後,孫中山於十一月十五日在桂林設立大本營,在政治上與皖系及奉系結成三角同盟,冀抵制掌握北京政權的直系軍閥;在軍事上則秣馬勵兵,准備北伐打倒北洋軍閥。一九二二年四月,北方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孫又設大本營於韶關,遣李烈鈞、許崇智北伐以攻江西。李、許於六月二十二日克贛州。直系為阻孫北伐,一面宣布恢復舊國會,使廣州政府無護法之依據;一面陰使五百萬圓賄賂陳炯明叛變,陳遂以護法成功為由,迫孫下野,因不得,竟於六月十六日炮轟廣州觀音山總統府,從而造成孫中山二度護法的失敗。

護法之役的第三階段。二度護法的失敗因使孫中山有了「山窮水盡」之感,所以他才選擇了另一條反覆辟的「危險之路」,即在蘇俄數度謀劃請求之下,開始了「聯俄容共」的做法,雖給未來的中國國民革命埋下了天大的禍患(參見下章),卻為他重建南方革命政府、創建黃埔軍校和北上護法帶來了機會。雖然北上護法,因段祺瑞與各路軍閥的抵制和孫中山本人的逝世,而再一次夭折,然而,五年護國,六年護法,以反對袁氏復辟和北洋軍閥「假共和以復辟」的艱辛歷程,卻沒有白走。因為,正是護法之役,才為孫後蔣介石領導北伐勝利、實現中國國民黨「竟辛亥之功」的歷史願望,奠定了基礎。換言之,中國國民黨,也正是在十七年反覆辟的艱辛歷程中才得以成長和發展,並迎來了她推進中國國民革命的輝煌歷史歲月。(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辛灝年先生的著作是理的匯聚。
  • 一九九四年春,辛灝年隨身帶著這部書的提綱和資料,孤注一擲,從中共軍警眼皮下冒險闖關,登上飛向新大陸的飛机。直到起飛,直到飛机躍上万米云空,心情才開始平靜。我的生活中也有類似場面,體驗著屈辱与正義沖突。雖然是近二十年之老友,我所了解的僅是小說家高爾品,而非歷史學家辛灝年。而且勇气和學說究竟是兩回事,道德勇气并不等同學說价值。閱罷初稿,方如釋重負:一部將改變中國歷史的著作正在誕生。
  • 英國著名詩人雪萊雖曾滿怀希望地歌唱道:“秋風啊,既然冬天已經來了,春天又怎能遙遠?”然而,詩人卻完全沒有想到,即使春天已經到來,冬天的暴雪与寒風,仍舊會不只一次地,甚至會相當長久地肆虐在早春時節,以公然地蹂躪与逐殺一切剛剛萌芽或剛剛蘇醒的新生命,直至春雪消融,春草茵茵,即春天的真正降臨為止。在中國民間,這一自然現象便被稱做“反春”。
  • 在今天的世界上,對革命一語,某些人雖然深怀戀情或舊情,卻又頗怀恐懼或戒心 —— 有的人只因“革了千千万万人的命”,現在才要反對革命;有的人只為“跟著別人革了一輩子的命”,如今已要“告別革命”。在西方,少數享受了革命成果的人在輕松地否定著革命;在東方,許多慘遭過“革命”迫害的人談革命而色變。
  • 何謂复辟?复辟的一般歷史含義何在?什么樣的复辟才是專制复辟?
  • 在我們已經清楚革命与复辟的一般歷史含義,特別是民主革命与專制复辟的特殊定義之后,我們自然就能夠認清民主革命与專制复辟互為反制的歷史關系了。因為民主革命既然是意在推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其革命的具體對象,便是以專制政權為代表的、企圖維護舊專制制度的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相反,專制复辟則是指形形色色的專制勢力企圖重建專制制度。
  • 革命既然是一個普遍的歷史變革進程,則民主革命便決不僅僅具有一個歷史事件或一次歷史事變的意義,無疑應該是有始有終,并有過程。如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和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不過是法國民主革命和中國民主革命的胜利發端而已。
  • 如前章所論,隨著民主革命在歐洲的胜利發展,不僅引發了种种不同性質的革命,而且導致了不同形式复辟的產生 —— 他們或假共和之名以行專制复辟之實;或“以革命的名義”來掩蓋專制复辟之心;或利用傳統農民革命以打擊民主革命;或號召一個新的“革命”,去顛覆民主革命的成果。由是,民主革命与專制复辟的反复較量,便呈現出更加复雜和艱難的狀態。因此,如何識別不同性質的革命及其本質,如何鑒別不同形式的复辟及其危害,如何從理論和實踐這兩個方面找出名義与事實的根本區別,便成為民主革命能否戰胜形形色色專制复辟的一個重大前提。但要從傳統革命和現代革命中找出最具复辟本質、又危害最大的“革命”,則莫過于“傳統農民革命”和“現代共產主義革命”這兩家。本章即是對這“兩家革命”的由來、內容、本質和危害,所作出的探討、分析与論辯。
  • 提要:十九世紀歐洲歷史發展的由來、本質和方向 ——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國家基礎、社會條件和個人環境 —— 馬克思的理論來源、理論歧途和理論要害 —— 馬克思鼓吹和發動共產主義革命的理論錯誤、社會根基和歷史本質 —— 當代共產主義制度是專制制度的最高階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