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吃掉所有的人〈2〉

李苑芳(貓頭鷹圖書館館長)
【字號】    
   標籤: tags: ,

禮物

星期一早上,我興匆匆的抱著幾本童書到小君班上,卻撞見老師皺著眉頭的說:「她又沒寫功課了!」所以,在老師的目送下,小君抱著功課跟著我到輔導室去,她盯著一片空白的「國語習作」嘟著嘴遲遲不肯下筆。

「有不會寫的嗎?」她依舊楞楞的看著本子,動也不動。
「沒關係,那一題不會說出來,我看看能不能幫妳。」
「真的嗎?」她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我不會真的可以問你嗎?」
我笑著摸摸她的頭說:「當然是真的,為什麼不能問?」

「可是,我在家裡就是不能問,奶奶她什麼都不會,如果被伯母知道我有不會的功課,她就罵我上課不認真,每天鬼混。晚上爸爸總是喝得醉醺醺的回家,問他問題他就大聲的吼著:『妳再說一次、再問一題,我就打死妳!』」

我實在很難想像一個孩子是如何在這樣的家庭裡好好的長大,忍住滿懷的氣憤與不捨,一題接著一題的慢慢教她;寫著寫著空白的地方逐漸填滿,而這時上課鐘也響了,我告訴她:「回家寫功課時,先寫會寫的,不會寫的來學校再問老師,我想老師也會很樂意教妳的。」

送小君回教室之後,心裡一直記掛著她,不斷的考慮要如何幫她。

直到假日我和孩子去逛書店的時候,一個念頭一閃而過:「對了!我可以買參考書給她。」立刻去找老闆,「三年級的參考書放在那裡?」

「全都撤櫃了!」原因是:都已學期中了,沒人要買了。我著急的向老闆表白無論如和一定得買到它!最後我拿出錢包,先付錢給老闆請他盡量想辦法,過兩天我再來看看……。

「小君,貓頭鷹要送妳一個禮物!」再一次見到她時我笑吟吟的遞給她一包沈甸甸的袋子。

「這是什麼?」她有些錯愕的看著我。
「參考書啊!這樣妳回家寫作業不會的時候,就可以參考上面的解答啦!」

我把它從袋子裡拿出來,放到她手上:「這樣妳每天就可以好好的在家裡把功課做完,不用擔心不會寫了!」小君迫不及待的拆開包裝紙,一本又一本的翻閱著。

「是真的嗎?是真的嗎?這些都是妳要送給我的嗎?」小君緊緊的把書抱在胸前,淚水在眼眶打轉。我仔細的教她如何使用這套參考書,她十分認真的聽著;並不時的讚嘆:「哇!習作上面的題目,這裡統統有並且還有解答呢!」

看她這樣的興奮,我突然感到有些感傷;其實,我一向不主張讓孩子使用參考書的,我覺得那會養成孩子依賴「標準答案」的習慣,逐漸不願嘗試「天馬行空」的思考模式。可是,面對眼前這個孩子,我卻除了提供參考書來協助她獨立寫作業外,實在也想不出任何法子了……。
〈待續〉

——轉載自台視文化出版社《我是壞小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天,小君的老師親切的拉著我的手,說:「說故事的魅力實在太大了,班上的學生只要一遇到你要來講故事的那天,就會自動的特別早到;而且前一天放學時,彼此總會競相告知,興奮的期待你的到來呢!」
  • 剛坐下,就看見小君喘著氣跑進來,「我的作業已經給交給老師了,我今天可以好好的聽你講故事啦!」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