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小百科

【樂器巡禮】優雅的豎琴

古文明
font print 人氣: 123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遠古時代,人們從射箭中得到了靈感,把竹片或木頭彎曲,將線固定在兩端成為可撥的弦,彈出了聲響,這便是豎琴的前身吧。在聖書中也有大衛王彈奏豎琴的記載。隨著時代的腳步,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原始的撥弦樂器逐漸一步步改良,開展了一段漫長的演變歷程。

23弦 愛爾蘭豎琴

據說紀元1000年前就有了豎琴,但在歐洲最早出現豎琴的地方是愛爾蘭,直到現在他們仍然在使用。世界各地如南美洲,亞洲的日本與台灣,都有這種豎琴的製造,而且各有獨特的造型,這種豎琴也就叫做愛爾蘭豎琴。這種琴沒有踏瓣裝置,形狀比較小,發展至今最多也只有39弦或40弦,琴的橫柱上有調音的半音裝置,供升降音用,這必需用手操作,因此所能彈奏的調性就有限制了。在12世紀時,一些情歌彈奏者及行吟走唱者,使得豎琴風行整個歐洲大陸,達到了最頂峰。到16及17世紀時,在西班牙與義大利豎琴演奏則成為一種高雅的音樂了。

36弦 愛爾蘭琴

由於在早期只有簡單的自然音階排列方式的少數弦,所能彈奏的調性有限,沒有共鳴箱,慢慢的弦數增加,也有了共鳴箱,外形上也一直在改變,由簡單造形到雕刻精美的圖案,線條華麗優美。19世紀初(西元1810年)法國鋼琴製造家艾瑞爾德(Sabastien Erard)引進設計了現代化的這種踏瓣豎琴,外形同樣是倒立的三角形,木製結構,下方有個底座,直立柱子,上方的橫樑呈彎曲線條,是琴身之頸,連伸圓肚形的發聲共鳴箱,有47條不長度的弦由橫樑拉到共鳴板,底座有七個瓣,分別C.D.E.F.GA.B,每一個踏瓣控制它裡面所有的音,如C踏瓣就控制所有的 C音,可升可降,任何調性皆可彈奏。琴弦在高音部位是尼龍弦,中間是羊腸弦,低音區則使用鋼弦,一共六個八度加上最高五個音,它的音色比愛爾蘭豎琴更豐厚圓潤。

27弦 愛爾蘭豎琴

豎琴有一種特別的彈奏法叫泛音,即是姆指撥弦的同時手掌彎處壓住琴弦而產生,它的音高比正常音高高一個八度,聲響獨特,有一種空靈神秘之美。這個外形典雅高貴,曲線優美的撥弦樂器,音色華麗,如行雲流水細細傾訴,柔似彩虹,如詩如畫。溫存、內斂、祥和,即是它獨到之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提琴是最好的獨奏樂器,若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小提琴則為樂器之后。
  • 大提琴是西洋三大獨奏樂器之一,它如人聲的音色,一直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大提琴的祖先,是一種被稱為”viola dagamba”的樂器(即古大提琴),這種古老的樂器共有六條弦,又稱「腿上提琴」。大提琴的原文為”violoncello”,是指大型的提琴之意。今天的”cello”,體積大概是小提琴的2倍,琴弓短而重,琴弦比中提琴低八度音。

  • 低音提琴(英contrabass;法contrebasse )是近代管絃樂中最大的絃樂器,音域最低,琴身約115公分左右,琴絃為四度調律,分別為E、A、D和G音,音色沉重且相當於男低音,在16世紀末由低音維奧爾(Viola da gamba)發展而來。雖然低音提琴的聲音低而沈悶,不適宜當獨奏樂器,但在大合奏和交響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通常比大提琴的八度音階還要低,演奏時擴大了器樂的聲域,強壯低沈的音色為樂團添加力量。
  • 長號(Trombone)又名伸縮號、伸縮喇叭,或稱拉管,是銅管樂器中的一種中低音樂器。在古代,人們就使用獸角(牛、羊、鹿角等)吹奏發聲,用於狩獵、祭祀、戰事等。這種叫做 “角” 的樂器就是銅管樂器最早的祖先。
  • 薩克斯風(Saxophone)只有150多年歷史,它是1840年比利時人Adolphe Sax所提出的構想,薩克斯風的發明,可能是Sax在店裡無聊時把低音豎笛(bass clarinet)的吹嘴裝到ophicleide(一種用按鍵的銅管)上所發現的。1842年,他造了一把C調的bass saxophone,它得到法國作曲家Hector Berlioz的讚賞。白遼士(Hector Berlioz)是當時歐州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他在各種媒體上說Adolphe Sax發明的這種樂器最具有人性的特點,並且把自己的曲子改為用它來演奏。1845年Adolphe Sax得到法國軍隊的合約,薩克斯風就大量被使用在軍樂隊中。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