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築裝飾:飛魚

撰文‧攝影 / 康錫
font print 人氣: 118
【字號】    
   標籤: tags: ,

裝飾類別雕刻(木雕) 技法透雕(內枝外葉) 年代清同治十三年(1874)
飛魚插角
「插角」又稱「托木」或「雀替」,安裝於柱樑間,為近三角形之透雕木構件,有加固構件及裝飾功用。此作精緻細膩,屬內枝外葉雕法,龍頭表現脫俗,龍眼炯炯有神,兩翼開展作飛翔狀,尾部轉折流暢靈活,立體剔透,層次分明,且色彩鮮豔,位於廟門口十分吸引人。



左插角為紅尾的雄魚 (飛魚有翼)


‧齣頭出處 俗謂「飛魚」好吞火,故立於大通與點金柱之交角處,以防火災,此乃源於傳統建築皆為木作的緣故;其造形為龍頭魚身,有翼無腳。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有「金吾」和「鰲魚」,「金吾」頭似美人首,魚尾龍首身有翼,性通靈不寐,故用以警戒巡邏;「鰲魚」形似龍、好吞火、好風雨,背負蓬萊之山在海中,故常立於尾脊。如依實際之造形來看,飛魚即「金吾」與「鰲魚」之綜合體。


慈天宮三川殿前檐龍柱與通樑之交角處,可見醒目的飛魚插角。

‧寓意 文人視此為「鰲魚」,有「獨占鰲頭、科舉高中」的涵意。另亦能辟邪、祈福、防火災。
‧鑑賞重點 鰲魚因部位出現不同有左雄右雌之分,此插角其尾也以紅、綠兩色明顯區分;另內枝外葉透雕技法,將鰲魚頭表現活靈活現,是引人注目的焦點所在。



右插角為綠尾的雌魚 (龍眼明亮凸出,炯炯有神)


‧獨特性 此「插角」尺寸巨大,位於廟宇正立面明間三川前步口樑架上,一般鰲魚插角通常作在殿內四點金柱與通樑之間的夾角,較少於此部位出現。
所在地北埔慈天宮 建築部位三川殿前檐步口 尺寸90公分×38公分
轉載自《台灣傳統建築裝飾圖鑑》貓頭鷹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玄武湖邊上的魚都『飛』起來了,一群接著一群的跳,還從來沒看到過這麼壯觀的景象呢!」2007年7月16日早晨,許多到玄武湖遊玩的市民驚呼。(大紀元資料室) ◇
  • 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纔是有道的心體。
  • 【大紀元9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十二日電)台灣兩大國寶級國家文藝獎得主--編舞家劉鳳學及作曲家馬水龍聯手合作,以豐富台灣原住民文化意象及善靈、惡靈信仰傳說為啟發,編創氣勢磅礡的新作「沉默的飛魚」,將在十月十九至二十一日在國家戲劇院首演。
  • 【大紀元10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十七日電)兩位國家文藝獎得主─編舞家劉鳳學和作曲家馬水龍攜手合作,以磅礡樂聲、現代舞技巧,詮釋連結土地與海洋的原民舞步,編創氣勢磅礡的新作「沉默的飛魚」,十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將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帶給觀眾視覺與聽覺饗宴。
  • 【大紀元11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二十一日電)行政院新聞局長謝志偉今天指出,新聞局已購買「巧克力重擊」、「最好的時光」、「等待飛魚」、「人魚朵朵」四部電影的海外公開播映權,並製成多語版光碟片,藉五十六個外館舉辦影展活動,向國際行銷台灣。
  • 台灣傳統建築除了原住民建築之外,大抵承襲了明末清初由大陸渡海來台的漢移民建築式樣,不但保持原鄉中國南方的傳統,連匠師亦延聘自福建、廣東,材料也不辭辛勞多運自大陸,故建築物實際仍為閩、粵建築之延伸。但隨著時空的推移,與外來異文化的進入,再加上本土地理環境因素影響,逐漸形成獨具台灣特色的地域性建築,而更豐富了建築形式的內涵。
  • 寺廟建築之屋脊有分為三段,稱為三川脊,包括較高的中脊及兩側較低的小港脊,有起翹的燕仔尾。脊堵主要分為上下馬路及脊肚部分,堵肚通常做八仙、人物帶騎、花鳥、雙鳳牡丹等裝飾;上馬路及下馬路,常裝飾花草、水族動物及四獸。
  • 【大紀元12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十一日電)「聖魚飛躍大武山—TAO飛魚季傳統生活器物展」即日起至明年二月十三日在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八角樓特展館」展出,希望有系統的介紹TAO族如何因應環境而創造出具有使用功能及藝術美感的器物,也創造山與海的對話機會。
  • 【大紀元12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十一日電)「聖魚飛躍大武山-TAO飛魚季傳統生活器物展」即日起到明年二月十三日,在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展出,園區希望透過這次的展出讓民眾更了解TAO民族。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