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人如風後入江雲 情似雨餘黏地絮

畫與文/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2272
【字號】    
   標籤: tags:

暮春時節,風中紛飛的桃花,點點飄落溪面,迅即被那行色匆匆的流水毫不遲疑的帶走往前奔去。秋藕一旦採摘折斷之後,是再也無法重新連接在一起了。一如我倆自此一別後想再續前緣,那是千難萬難的。想從前我與妳曾經密約在赤欄橋上,當時苦苦相候的溫馨與甜蜜情景,依稀如昨。而今卻剩下我在這鋪滿黃葉的小路上悲淒的漫步踟躕,獨自追尋往日的歡樂足跡……

煙靄中矗列著無數翠綠的山巒。暮色蒼茫裡,一隻大雁背負著落日的一抹殘紅飛過我的眼前。心中念念不忘的妳呵,一如隨風飄散落入江中的片雲般倏然而逝,無法再聚。而我的一腔癡情則似那風雨過後黏著在泥地裡的柳絮,仍是那樣的執著膠固,無法解脫啊!

    玉樓春    宋 周邦彥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當時相候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黏地絮。
<--ads-->

詞的內容並不新鮮,不過是寫離情——與所愛女子隔絕後重尋舊地的寂寞惆悵。是啊!珍貴的東西一旦在無意的輕率中失去,留下的便只有永久的悔恨。這闋詞的最後兩個結句:一說「人不能留」,一寫「情不能已」。將貫注全詞的那種悔恨、追戀、傷感交並、深摯濃重的癡頑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使人讀來有一氣股盪、把玩再三、回味無窮之感。

而這兩句正是全詞的點眼:「風後入江雲」譬喻別後行蹤的游移不定、無法捉摸;「雨餘黏地絮」寫出了這「情」是「癡情」,是「豁出去」的!正如風雨過後黏泥的柳絮,既去不掉也脫不了,稍微觸動,便越陷越深。在詞人藝術手法的渲染下,這份「情」讀來真是別有味道,仔細咀嚼,當可體會到其中三昧。

年輕時愛看言情小說,喜歡欣賞愛情電影,為其中的情節神魂顛倒:那《簡愛》一書裡,歷經憂患割捨與離奇變故之後,所顯現的「不離不棄」的堅貞,讓人動容和讚佩;特別是「羅馬假期」這部影片中,那一對身份懸殊的戀人,沒有肢體碰觸的熱情表演,一個注視,一次回眸,一瞬間眼神的交會,一霎那目光無言的凝注……在在都真情流露、靈犀相通。這些浪漫唯美、雋永綿長的情絲,牽動著民國四、五十年代當時尚餘純真善良本性的青春男女,引導你去體會古代那「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黏地絮」的忠貞、純情與癡迷。頂多不過是輕輕的一牽手,柔柔的一搭肩,淺淺的一個輕吻,表達的是在禮教約束下、道德規範裡無盡的情意和想像空間。最後「慧劍斬情絲」的睿智,留給兩人的是銘刻心底的回味與盡職盡責、顧全大我的高貴情操。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們能將私人感情拋開,將眼光放遠,而不是狹隘的局限於兩人世界的組成。那為子民著想的公主毅然的把鍾愛的記者忍痛當成「入江雲」似的看待,而對方也把滿腔的情意化為柳絮,飛撲黏附於濕泥裡再也無力振起……

人生因著緣分而聚合,緣盡則作罷,或生離,或死別,太看重了,太在意了,受傷的是自己。仔細想想,萬事萬物都有自然定律在制約著,世界上沒有恆久不變的東西,人世間也沒有能長遠掌控與保有的事物,人自己的一生都無法拿捏了,何況「情」這個屬於精神層面、虛無飄渺、捉摸不定的東西?分手的無奈與認命,感情的執著與不捨,這當中的那份「真情」也只不過是整條「風雨人生路」當中的一個過程,一段經歷,最終必將跨越,最後總會成空,所有種種必定化為歷史,成為一種記憶。早些看破,早點跳脫,也就會早早輕鬆自在,立刻揮別煩惱,是吧?

其實人的「心」與「情」得做到收放自如那才是智慧。緣聚則歡喜擁有、認真對待、加倍珍惜。緣盡則灑脫放開、自然鬆手、莫再執著。硬將人留在身邊,而「心」已遠離,要這個空軀殼有啥用?徒增煩惱,成為雙方的負擔。何不放手甩開,好合好散,強留而心不在,何苦?至於如何抉擇則留待人們去思考。

總之,人生中的任何事物,任何一種困境、挫折與乖違,你如果能隨其自然,淡然處之,笑迎橫逆,樂觀面對諸般變化的「情感樣貌」,你就懂得:隨緣而來即有,那就把握;緣盡則散就放,心即自在。對「情」用中庸的態度處理,擁有時,用心呵護;失去時,隨緣而止不強求。再大的心痛,總會由時光來撫慰,由空間來治療。再灑脫的祝福對方,真心希望他找到自己心目中合適的那份緣。讓那份在泥地裡尚存的「情絲意絮」化為養分,無跡可尋。持這種心態就符合了中庸之道,也解脫了「心牢」,更突破了「情繭」,心胸寬廣一如天邊自在舒卷的雲朵,又似掙脫那泥濘在風中飛旋的遊絲棉絮般輕盈自在。那麼那澈悟後的通透心境,個人自有體會,是無法用言語與人分享,也不能以行動表達完全,只能在細心的觀察裡,看到那眼神的澄澈、心湖的寧靜與不動如山的境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人生的修行中,對於正人君子來講,最重要的事莫過於不斷的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至於物質享受,能維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就應該知足了。一個人如果擁有較高的道德品質,即使居室簡陋,人們也會自然而然的敬重他。大德之士謙恭有禮,德重才高,能以慈悲的胸懷善待天下眾生,不管他是否具有豐富的物質財富,都會輕易的得到眾人的仰慕。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色彩與人類生活環境緊密相連,從大自然的天地山水、各種建築物,以至瓜果、花鳥,甚至細如蟲、蟻、紙、筆都脫離不了色彩。很難想像抽離了色彩的世界是個什麼樣的景象。從八卦中陰陽兩極開始,中國就是一個講求「對應」關係的民族。文學上表現的是一種「對偶」的應用:平仄的和諧;句數以偶數作結;字數講究奇數的組合。當然色彩的運用也不會是一種單色的塗抹而已。
  • 幼年時曾閱讀、背誦過許多首唐詩,後來在繁忙的生活中逐漸地忘記了。深深地刻在腦海中、至今仍能背誦的唐詩只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和白居易的那首「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佳篇。
  • 想像這麼一個畫面與場景:曲折蜿蜒的溪水在山谷中奔竄追逐,同時變幻莫測的急速翻滾在溪底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岩塊上,深深淺淺、激激越越的時而形成一深潭,抑或出現一淺瀨。(所謂瀨,就是指從石沙灘上急急溜瀉的流水)這流水雖然湍急,但明澈清淺,游魚歷歷可數,鷺鷥常在這兒覓食。
  • 做人應該怎樣看待人生中的名利與富貴?孔子的《論語》和西方的《聖經》中對此都有精闢的論述。《論語》中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聖經》中則說:「用詭詐之舌求財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財,乃是吹來吹去的浮雲。」
  • 大約十年前吧,外子有個知交,妻子突然車禍過世,我們都感同身受。這位太太能幹得很,家裡開個課後輔導班,忙進忙出,身邊總是拉拔著輕度智障的小兒子,從不放心讓他離開自己的視線一步。這下子禍從天降,家中的頂樑柱倒了,朋友真是哀毀逾恆。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半年後,就和一個大陸妹結婚了!
  • 古語說:「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商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癰』,癰、聾、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崐……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由此可見,人世間的學問見識,往往也是以博讀見效,以寡讀見拙。古詩中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
  •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在世,難免有時會說錯話或做錯事。其實,有了錯誤並不可怕,只要勇於承認,堅決改正,就可以避免重犯曾經犯過的錯誤。有錯失知道悔改的人,仍不失為高尚之士。
  • 藝術的領域當中,生命不會是孤絕、抽象的,它必然是展現在情致紛披的各種生命景象當中。充滿了七情六慾的生命景象,必會落實到具體的活動層面,藉著描繪這些,才更容易得到觀賞者的共鳴與理解。而內在的情緒活動必會展現於外,轉成為具體的人間生活;生命的積極意義,總是透過不同的方式而表現為一種生活的步調與情趣。
  • 夜讀《西遊記》,非常羡慕孫悟空擁有一雙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因為生活在一個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時代,善惡真偽難辨,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智清醒的頭腦,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失去辨別真假的能力。而沒有辨別真假的智慧,就很容易被邪惡而動聽的謊言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難以決定何去何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