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仙跡探微:賀蘭山──西夏神山

牟梅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中所說的賀蘭山,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與寧夏的交界處,南北綿延25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有46座大小山峰,72道要隘,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主峰敖包圪□海拔為3556米。其主峰名字的由來是源於蒙古族人的習慣,他們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個「敖包」,並在此處祭神,所以稱為「圪□」(疙瘩)。據說,登上其主峰,向東眺望,乃是一望無際的大小平原;向西俯瞰,大漠風光則一覽無餘。古時的賀蘭山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賀蘭」一詞一說來自蒙古語。古時的賀蘭山有多種稱謂,如阿拉善山。因其山勢雄偉,好像群馬奔騰,故名「賀蘭山」,蒙古語的意思是駿馬。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劈開賀蘭山,引黃河水北流。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蒙古語中的駿馬並不是「賀蘭」的意思。「賀蘭」一詞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晉書·北狄匈奴傳》,書中記載在十九種內遷的匈奴部落中,有一個叫「賀賴部」。《資治通簽》註解稱「蘭、賴語轉耳」,因此賀蘭是賀賴的音轉,既是族名,也是姓氏。大概因為賀賴部的人居住在如今的賀蘭山一來,所以山才被稱作「賀蘭山」。

賀蘭山幽雅的環境,涼爽的氣候,很早就成為僧人修煉的場所。據《宋高僧傳》記載,唐、五代時有新羅國王子無漏、增忍等多位僧人來到賀蘭山修行。宋鹹平五年,黨項族佔據賀蘭山,後建立西夏王國。西夏的開國皇帝元昊虔誠相信佛教,因此在國內大興寺院,向宋朝請賜佛經,並將賀蘭山、積雪山、焉支山奉為三大神山,賀蘭山為「神山之首」。他還聘請回鶻等族高僧,如白法信、智光,將佛經翻譯成西夏文。此外,他還欽定每年四季的孟朔日為官民禮佛之日。元昊之後的統治者沿襲了上述政策,在國內廣泛宣揚佛法,以藏傳佛教為主。從宋朝起,在此修行的僧人日眾,而且成為眾人的禮佛之處,因此寺廟的建築規模巨大。

如今,在賀蘭山的北麓有阿拉善盟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北寺,即福因寺。而在山麓南端,巴音森布爾西北側一個群山環抱的寬闊地帶,坐落著南寺,即廣宗寺。兩座寺廟均建於清朝。

相傳西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雲遊至賀蘭山講法,並選擇山麓南端的一處地點準備立寺,是為南寺,藏文稱作「噶丹旦吉林」,意為「兜率廣宗洲」。為什麼選擇在這個地方呢?據說,這裡天似八幅金輪、地如八瓣蓮花,呈現吉祥之征。而且,傳說遠在唐朝時期,曾有十六羅漢和達摩在這裡駐足過夏。但是南寺尚未建起,六世達賴喇嘛就於1746年圓寂。在其圓寂後,其弟子阿旺多爾濟遵照師父的遺願,於1756年正式開工建寺,次年建成後將六世達賴喇嘛的法體搬至寺內供奉,同時迎請他的轉世靈童座床,舉行了盛大開光儀式。當時南寺的名字叫 「潘代加木草林」。 1760年清帝乾隆賜名「廣宗寺」,並授御筆金字匾。史料記載,1760年南寺的廟宇僧捨只有197間,到1869年的時候,已達到2859間,僧侶人數也有一千五百名。

此外,南寺周圍的瞻卯山、額爾德尼召和距寺較遠的道布吉林三座小廟是由南寺管理的。其子廟或屬寺有昭化寺等。

南寺的兩個葛根(活佛的意思)分別是從選定建寺地址的六世達賴喇嘛和親自建寺的阿旺多爾濟開始,以葛根轉世的形式傳下來的。第一代葛根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第二代葛根是圖布丹嘉木蘇,俗稱溫都爾葛根,1780年圓寂;第三代葛根是卻達爾嘉木蘇,在南寺設立了法相僧院,1856年圓寂;第四代葛根是伊希楚勒圖木達爾吉嘉木蘇,1944年圓寂;第五代葛根是貢薩勒永恰布。南寺葛根是阿拉善最大的葛根,其各代轉世大都受達賴、班禪授予的「伊拉古克桑班迪貢卓諾門汗」和朝延授予的「大格布呼圖克圖」封號,還有一尊號稱為「嘉勒色來」葛根。其中著名的活佛,是六世達賴的轉世,另一位是藏王第巴的轉世,稱喇嘛坦。不過,六世達賴又轉六世後神秘失蹤,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如今,南寺中仍然供奉著六世達賴的靈塔,遠近信眾常常前去禮拜。

南寺中有許多珍貴佛像、佛經和佛教藝術品等,如純金無量壽佛像。文革期間,寺院受到破壞,大量的佛像、佛經被毀壞殆盡,僧人也被驅趕。文革後才逐漸修復。

北寺,史稱「福音寺」,俗稱為「北寺」,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該寺是阿拉善王之子在皈依六世班禪後創建的,原名「准黑德」。後嘉慶皇帝賜名「福音寺」。寺周圍景色迷人,暢遊其中,猶如置身於世外桃源。

此外,賀蘭山東麓,還分佈著內容極為豐富、時間長達兩千年的巖畫。1997年,國際巖畫委員會將賀蘭山巖畫列入非正式世界遺產名錄。

唐朝著名詩人賈島在詩作《送李騎曹(一作冑)》中提到了賀蘭山的風光,詩曰:
歸騎雙旌遠,歡生此別中。
蕭關分磧路,嘶馬背寒鴻。
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東。
賀蘭山頂草,時動卷帆風。
──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屋山,位於河南濟源縣城西北45公里處。它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是古代濟水的發源地。其山勢雄渾,平均海拔1715.3米,它有三十六座奇峰秀嶺,二十八個神洞名泉,主峰天壇峰,更是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就在王屋山。現在人們仍然可以看到,在王屋山南面的山梁中間,確實斷開了一條很大的山口,這大概就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所在。
  • 天台山,位於浙江省東部,綿亙於天台、臨海、寧海、新昌、嵊縣五縣之間。在天台縣境內則包括天台、赤城、桐柏諸山。元末明初的《天台山志》記載:「今言天台者,蓋山之都號,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壟、香爐、華頂、東蒼,皆山之別名。」《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二十九云:「天台山,自縣北二(疑'二'當為'之'——引者注)神跡石起,歷國清、赤城、桐柏,至於華頂,皆名天台,實一邑諸山之總號,一名大小台山。」其主峰華頂,海拔為1094米。
  • 奇峰林立、怪石嶙峋、蓊嶺蔥鬱的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郊,面積3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數十座,其主峰翠屏峰海拔為2123米,山下峽谷與河流交匯,形成虎踞龍蟠之勢,素有「西真奇觀」、「西來第一山」、「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譽。
  • 風景以「雄、秀、幽、奇、絕」著稱的雞足山,位於雲南省賓川縣牛井鎮城西北40公里。雞足山又名九曲巖。前列三峰山腳相連,而另一邊向三面分開,三座山峰峻起,氣勢像要與天相連接,又因山勢頂聳西北,尾掉東南,形如雞足,所以名為雞足山。
  • 明代文人章元梅曾有詩《望雁山》,讚美了雁蕩山的雄偉奇特。


    雁山高與海天接,海雁南飛古蕩秋。
    雁飛一夜渡海去,雁蕩之峰何邃幽。
    四十九折盤鳥道,三千餘尺飛龍湫。
    芙蓉面面削寒玉,長使騷人舉目愁。

  • 據說多智和尚因建寺無人運瓦而發愁時,竟迷迷糊糊做起夢來,結果何氏九仙顯靈,瓦片奇飛。「出米石」講的是山民黃阿山家中貧苦,祖母挨餓,忽夢見石竹山上的石木皇裡儘是白米,夢醒後到山上一看,果然如此。
  •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於安徽省樅陽縣北36公里的浮山鎮,海拔165米,景區面積為200平方公里。據《大明一統志》記載:「西南有獨峰,直上千仞,大江環繞,望之若浮」,故名浮山。山上有36峰、28怪石、36奇巖和72奇洞。
  • 朝日峰西側有一高20米的懸崖絕壁,令人稱奇的是:在絕壁中央有約50厘米的坐佛圖案一尊,以坐佛為中心,絕壁上呈現出圓形的光環圖案,直到絕壁邊緣。當陽光照射在上面時,便會熠熠生輝,好像佛光普照人間。
  • 他常常數日不吃東西也無饑容;他有時通過賦詩來預言事情,預言開始讓人費解,但後來無不應驗。當時江東士庶都很推崇他。齊武帝認為他是謠言惑眾,就將他抓起來,關在了建康的監獄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