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0-2)

關於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

康德「物自體」的第一(作為感性來源)、第三(作為絕對真理)兩層涵義應該在唯物主義實踐論的基礎上批判地統一起來。「(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三民書局出版,民國85年9月初版,28794頁。)康德已指出理性的侷限性。

李氏通明康德所說的「物自體」,他竟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實踐論來批判康德的「物自體」,說實在話,黑格爾的精神辯證法,在他所謂否定之否定的揚棄後,他將他的「絕對精神」歸結為藝術中的直觀、宗教中的表象以及哲學史的概念還可以免強接受,因為唯心可以生出絕對精神。

「率性之謂道」(《中庸。天命章》第3頁。引自《大學、中庸》一書,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年版,),人的意識可以對物予於虛無從而達到絕對精神。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強調世界是物質的,又說物質是不斷運動和發展的,而且物質是可無限分割的。這樣,意識對物質是無法窮盡的。無法窮盡它,就不可能有絕對。以此來說,馬克思唯物主義根本解決不了康德的「物自體不可知」的問題。

黑格爾的精神辯證法及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看似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實質上他們的「絕對精神」或「絕對真理」也只不過先畫一個圓圈,經過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用三段論來將東西填進這個圈子(最高目的之絕對精神),以為這樣看起來就圓滿了,就可以解決「物自體」的困境了,這是枉然的。

此外,我認為康德的「物自體不可知」在認識論有一個好處:就是它主使人不斷地認識下去,認識無止境。假如人用理性認識可以達到絕對的精神境界,認識就終止了。這在人類世界來說,是很難想像的。黑格爾、馬克思們打破了康德指出理性有其侷限性的警告,看似超越了康德,實則證明康德有先見之明。

康德對純粹理性的批判,其用意就是警告人類不可越出其理性界限。馬克思主義「不僅要認識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的唯物辯證法,已將理性變成為一匹脫彊的野馬,四處奔跑,毫無顧忌,不僅向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不斷索取,而且還要向人的頭腦開刀,改造人類社會,要與傳統社會作徹底的決裂。其流行一個多世紀的「實踐」證明,已完全失敗。

我們還必須指出,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論是有違矛盾論的。在一個統一體中,矛盾只是互相轉化,沒有揚棄到絕對的問題。如,我們不能說陽光戰勝了烏雲,或說烏雲戰勝了陽光,因為它們都在一個統一體中。有時陽光軀散了烏雲,有時烏雲遮住了太陽,它們都存有在一個統一體中,消滅或說生存都是相對的。

有些政治人物,為了號召人們起來鬥爭,說,「善良一定戰勝邪惡,正義一定戰勝歪理,雖然我們暫時失敗了,但勝利終究是屬於人民的,真理最終獲得勝利。」等等,其實,這是政治人物的口號,並不是哲學的辯證。以辯證法的矛盾論來說,有善良就有對立面的醜惡,有正義就有對立面的歪理。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