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2-5)

儒學與西方哲學略考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

儒的作誠、盡心知性,以此徵得「天道」是說得通的。其聖人無體竟能與有體的道德論相通?其何方神聖,竟能化有為無、將無生有?直至我讀了莊子所說的「江海之閒」(《莊子。刻意》,引自《莊子正宗》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253頁)後,才恍然大悟。

儒的聖征境界只是「江海之閒」,即將所有的外物——客觀表象都裝進我這個心的大海裡,我就做到不動心這個「江海之閒」了(多少水流進大海都不會滿溢)。實質其是在形而上之無境界,並不是老莊所講的自然之「無無」境界。

儒的「天道」與老莊的「道」是有區別的。以我來看,儒的聖征,是退回到《太極圖》陰陽魚正中央悟道,他在那個地方剛好是陰陽相半的位置,正好陰陽不能對他沖蕩,即處在無矛盾的狀態之中,也可說是處在靜虛、寂然的狀態中,但因其還是在陰陽魚的圓圈內,其人尚處在陰陽萬物之中,故其可作「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周易。繫辭傳下》上已有引文出處)來征天道。實則儒之天道與老莊之道大不同。

老莊之損無,是無之無,超越陰陽二氣而悟道,即在陰陽魚外的圓圈征道。所以儒作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時,確實是「自得」了,「縱心所欲」了,(沒有矛盾,處於絕對之中)。但他不是象老莊那樣作道損功夫,拋棄一切思為,與道一起運轉,故其道一定要「不踰矩」,稍有所「動心忍性」,有所作為,就受到陰陽矛盾的相蕩而離道本。其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微妙就在這裡。也可以這樣說,儒是將萬物收凝於我心中(孟子:「萬物皆備於我」)而得天道的;老莊是將萬物拋棄(包括忘我)而得道的。

此兩者之大不同也。莊子在其《大宗師》一文裡,借孔子之說把儒家之道與道家之道不同說得非常清楚:「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則陃矣。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莊子正宗》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118頁)

儒是「遊方內」,在陰陽魚內征道,其最高境界為「自得」。而老莊是「遊方外」,「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引同上書,197頁)老莊是在「陰陽魚」外悟道,不僅無「自得」,而且還要「忘己」,其最高境界是「入於天」。

我們對儒、道兩家悟道作一簡略分析後,再來看中西兩條發展哲學的道路不同,其得出的效果也不同。中國哲學缺少理性思辨,沒有發展出發達的科學精神,科學相對落後於西方。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