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科學家與大眾的初期回應

植物也有情緒 (4-8) 葛蘭傑博士的激動言談

克里夫‧巴克斯特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月8日訊】查爾斯‧葛蘭傑博士(Charles R.Granger,Ph.D.)於康乃爾大學生物系擔任教務組助理教授期間,找了一組學生試圖重複我先前發表的「植物與豐年蝦」實驗(註6)。實驗尚未完成,葛蘭傑博士即被調往聖路易市的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任生物學暨教育學助理教授一職,而這組學生則由艾德加‧蓋斯提格(Edgar L.Gasteiger)教授接手指導。蓋斯提格教授定下截止期限,似乎要催促他們作出結論,卻不讓他們有足夠時間先解決程序上的問題。他宣稱這項未完成的研究為「失敗的重複實驗」,並在一九七五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簡稱AAAS)年會中提出,以此攻擊我研究的可信度。

以下是葛蘭傑博士於一九七四年三月舉行的密蘇里大學科學與人類研討會(University of Missouri Science and Mankind Conference)對我的介紹,因其中包含一些非常激動的言詞,故在此加以引述:

一九六六年二月二日的深夜──或是清晨,看你怎麼定義──發生了一件怪事。啊!你說那是當克里夫‧巴克斯特發現植物有情緒的那一刻。算你猜對了,但不光是這樣。還發生了什麼事呢?如同瑞甄(Rigden)教授在上星期四晚上所說的:科學界的一些預設理論被一個科學體制外的人所攻擊。

巴克斯特先生貢獻了超過二十五年的時間,利用精神電流反射原理致力於多重的行為研究。這段期間,他在測謊專業領域中得到了卓越的成就──他研發了一套被廣泛使用的「區域比較測謊法」(Zone
Comparison Polygraph Technique);他是美國陸軍和中央情報局聘任的測謊專家;他曾在國會對政府使用測謊所舉行的聽證會上以專家證人身分出席;他是現任美國測謊協會(American Polygraph
Association)理事會的理事。總而言之,巴克斯特先生是測謊儀器以及其應用方面舉世公認的專家。

除了技術專業之外,巴克斯特先生還是一位教師。透過這樣的互動環境,巴克斯特先生與天俱來的好奇心得到激勵。重要問題於是浮現:一個出身於這樣專業背景的人──既非植物學家,亦非受過正規學術訓練的植物生理學家──如何能放肆地挑戰正統科學界的預設理論?你說他是異端?或許吧。

一九六六年的那個早上,克里夫‧巴克斯特有沒有想要證明植物能夠感受情緒的念頭呢?沒有!
  
在幾個小時的測謊技術工作之後,他決定休息一下,替辦公室裏的幾棵植物澆水。受到好奇心的驅使,他想,如果把測謊儀和一棵植物接在一起,看看是否能測出水在植物內部上升的速度,應該會很好玩。有些人可能會想:多幼稚的想法啊!

他並沒有為了撰寫一份經費申請書或是執行一項付費的合約而有預設的想法想要證明或反駁任何事情。他不像正統學界裏多數科學家們經常做的──執行任何贊助計畫。巴克斯特先生不過是在滿足內心對自然環境的好奇罷了。

那天早上他所作所為的高明之處不在於找尋問題或提出假設,而是能夠感受環境並注意到其不尋常之處。他的智慧能跳出當時對植物的傳統預設理論。從科學的觀點看來,這其實是創造力的發揮。

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局外人的「叛逆行為」呢?你會以為這是個心胸開闊的學術界。然而,他的觀察被大多數人否決了。我還要強調一點,他們是在沒有進一步以自己的研究證實之前就對他否決的。

聽起來我好像是在講一個你已經聽了很多遍的科學歷史故事──伽利略、哥白尼、達爾文、道耳吞、牛頓和愛因斯坦等人的獨特構想當初是如何被接受的呢?你是不是已經發現,這些人在提出新觀念時所遇到的難題和巴克斯特先生的遭遇有些雷同?

我們是不是落入了排拒新觀念的圈套,只因為它不符合我們目前對於動植物行為的預設理論?有這個可能。植物是不是真的有感情呢?也許有的。現在,讓我向你們介紹克里夫‧巴克斯特先生……(介紹詞完)

註6:〈植物的「原始感知」:對豐年蝦死亡不產生電流生理反應〉(Plant“Primary Perception:”Electrophysiological Unresponsiveness toBrine Shrimp Killing)。《科學》,卷189,一九七五年八月八日,第4201號。

(轉載自博大出版社《植物,也有情緒》一書)(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假使你的房間是正方形,你會在房間的右上角擺放床、電視、衣櫃或觀葉植物?
  • 一篇題名為〈研究發現植物能對人產生感應〉(Plants Discovered Tuning In on Us)的文章在一九七一年的《催化劑》(Catalyst)雜誌中出現(第二卷,第一期)。在接下來一期的「給編輯的信」專欄中,大多數的讀者回響表達對此文的讚賞,該雜誌並給我機會在該期中回覆來信。
  • 一九七二年,蘇維埃科學家V.N.普希金(V.N.Pushkin)在一篇名為〈花朵記憶〉(Flower Recall)的一般性文章中敘述他如何成功地重複我的植物實驗,這項實驗以EEG(腦電圖機)取代GSR裝置而完成。研究組員選擇實驗對象的過程相當謹慎。
  • 以下是弗德瑞克‧韓特(Frederic Hunter)為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的《基督教科學觀察報》撰寫一篇報導時所收集的意見,代表七○年代一些當權派的科學家們對我的典型看法:
  • (中央社台北29日電)科學家在海南鸚哥嶺山脈腹地發現輪葉三棱櫟、附生植物球蘭等新物種。專家認為,新物種對研究島嶼森林與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動植物在封閉環境中進化及獨特性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 校史館走出來,對面是一排的白千層,有編號是台北市受保護的樹木,續往前走是溫室花坊,這裡以後是生命科學博物館園區,有很多的植物照片和介紹,有前面介紹的穗花棋盤腳和一些植物的攝影,介紹寫著越夜越美麗,下起雨來,我們在後面的屋簷下休息。
  •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30日電)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系副教授黃銘賢跨足研發健康食品,多年來醉心研究,以校為家,在克難實驗室裡帶領學生從天然植物提煉製出多項健康食品有成,樂在其中。
  •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31日電)台北縣永續環境發展協會配合世界濕地日,將邀請北台灣9個生態環境團體,舉辦別開生面的「濕地走春,生態大團拜活動」,並宣示建置台灣第1座「台灣水生植物基因庫」計畫。
  • 在許多保養品牌強調植物性成分的同時,希思黎sisley卻以更精純的植物萃取成分──精油為主要訴求。
  • 一九七三年,桃樂茜‧雷塔萊克(Dorothy Retallack)(註5)撰寫了一本名為《音樂與植物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and Plants)的書,敘述她在坦普布埃爾大學〔Temple Buell College,現屬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Denver)〕裏非常謹慎進行的一連串實驗。雖然這本書已經
    絕版,但《植物的祕密生命》一書的第十章對她的研究有詳細敘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