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台灣史上最大戰役 《一八九五》再掀啟思

font print 人氣: 24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9日訊】甲午戰爭一役,清廷喪權辱國、割讓台灣,展開五十年影響深遠的統治,是舉世皆知的歷史。然而卻鮮有人知,隔年乙未年,即西元一八九五年,當日軍正式接收台灣,卻爆發了這塊島嶼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保家衛國之戰……

許多人將二零零八年視為台灣的「國片起飛年」,繼《海角七號》之後,多部國片上映,突顯特有的台灣情懷,拍出「台灣人真正想看的電影」,而描述客家族群抗日的電影《一八九五》,就是其中一部至今熱烈迴響的影片。十一月六日首映會上,總統馬英九首度為電影出席,與名模林志玲一同觀賞,出場時皆目光泛淚。爾後票房不斷竄升,突破二千萬,可說非常難得。

影片喚起人們正視這段百年前台灣人民死守家園的悲壯歷史。除了有立委與演藝人員包場支持、某新竹縣國中90%學生是客家籍的校長特別自籌費用、邀請全校觀賞,苗栗縣政府已宣布將配合劇中景點擴大成觀光動線,帶動旅遊業;彰化縣政府則規劃一座「一八九五八卦山抗日保台史蹟館」,提供甲午、乙未戰爭相關歷史、戰役資訊等,預計本月底完工後可正式啟用……這段湮沒已久的史實,藉著電影重見天日的意義,自然非比尋常。

客籍子民 死守台灣家園



《一八九五》劇照。(電影劇照)

在台灣的教科書上,一八九五年台灣的抗日,最為人知的是台灣民主國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等人。然而揆諸史實,這些人的「抗日」猶如紙糊敗絮一般,提不堪提。原為台灣巡撫的唐景崧,在五月底「台灣民主國」成立後被推為大總統,卻僅僅在位十天,六月初第一關基隆淪陷,即棄職倉皇化妝為老婦,帶著官銀,潛逃廈門。義勇軍統領丘逢甲得知總統已逃,同日攜帶公款十萬銀兩逃亡廣東。而人稱「黑虎將軍」的大將軍劉永福,被推為第二任總統,雖曾在中法戰爭中有過三次交戰大獲全勝的顯赫功績,卻也在彈盡援絕、求和不成後,十月逃回中國。在情勢混亂、群龍無首之下,姜紹祖、吳湯興所率領之客家游擊隊,成為台灣人民的希望,以碧血丹心,寫下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家眷目送前往戰場的親人。(電影劇照)

當年這群來台定居的客籍子弟自組成抗日民兵,結集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以鐮刀、斧頭對抗日軍,纏戰月餘,屢有所勝,吳湯興更成為全台義民統領,迫使日本前來接收台灣、天王第二順位繼承人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不得已下令「無差別掃蕩」,也就是大屠殺:無論士兵或是老幼婦孺,格殺勿論,造成當年桃園、中壢、三峽(舊名「三角湧」地區)大漢溪流域,直到南部的布袋、鹽水、玉井、六堆等地,許多村落「無男丁」的悲痛。



張書豪飾演姜紹祖。(電影劇照)

台籍民兵抱著必死的決心,終究由於軍力懸殊,七月時十九歲的姜紹祖於新竹十八尖山激烈會戰中兵敗被俘、獄中服毒身亡;吳湯興帶著眾人退到苗栗、且戰且走,凝聚客籍、閩南、舊清兵,以及原住民等等軍隊力量約八千餘人,意圖阻止日軍南進,最後八月二十三日在彰化八卦山爆發激烈決戰,戰死六千兵力,數日後吳湯興亦戰死沙場,時年三十六歲。其妻黃賢妹聞訊後投井自盡,獲救後又復絕食八日而亡。此役台民死亡一萬四千多人,日軍因戰死亡一百六十二人,能久親王亦因疫疾命喪台灣,日本舉國震撼。當年義勇軍的參戰與犧牲,或許可由姜紹祖在獄中的絕命詩為註腳:

「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在被清廷放逐、官員連連背叛之下,以家園民族大義為念的百姓選了一條最艱難、斷無生還之理的道路。在今日價值混亂、台海不知為何而戰的時代,更加發人省思。

客委會民間攜手 完成歷史大劇

談起這部影片的起源,青睞影視監製潘鳳珠說明,這是一部公部門與民間合力出資共同完成的影片。客委會在二零零七年十二月的時候上網通告,宣布要拍吳湯興的故事,且資金採對等投資:客委會出資三千萬,製作公司也需投資三千萬。青睞影視提出的企劃接受評審通過以後,即開始籌拍這部台灣影史上第一部客語片,還原歷史的原貌。

青睞影視能雀屏中選並非沒有原因。他們製作許多台灣文史相關的影集,如楊青矗的小說《在室女》、黃春明的小說《莎喲娜拉再見》、描述228事件的《天馬茶房》,皆是知名電影。民視的作家劇場系列,從廖輝英、陳若曦、七等生、王禎和、東方白、李喬……等等劇集的拍攝,也廣受歡迎。即使如此,為了承接這個需要投資三千萬的大片,籌備資金遭遇重重困難,還得以房子抵押募款。潘鳳珠說:「其實大家都不看好,包括我們去找投資海角的公司,他們都不看好,因為第一它是歷史片,又是悲劇,沒有一些商業元素,最重要的它是客語片,是非常小眾的,每個人都是觀望的態度。」

由於資金囿限,發行商福斯公司建議《一八九五》的編劇不要以戰爭為基調,因為台灣沒有條件拍戰爭片:「他們那時候正在拍《赤壁》,他們《赤壁》的戰爭場面都是請韓國人到中國大陸去拍的,戰爭場面就花了一、二十億,他說我們台灣沒有條件拍戰爭。但是我們就是決定克服萬難,一定要在台灣好山好水拍這部戲。為了拍這部戲,台灣跑了不止一圈。」



楊謹華、溫昇豪飾演百年前有情有義的黃賢妹、吳湯興。中為演員唐美雲。(電影劇照)

最後,故事設定以吳湯興與黃賢妹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蒐集史料時,又發現原來日本著名的文學家森鷗外,曾經在一八九五年來到台灣隨侍日本親王:「那個御醫叫森林太郎,就是很有名的日本文豪叫森鷗外。我們找到這個線索以後,就到神田的舊書攤把他的書找出來。他的《鷗外全集》有七十集,有關於台灣的只有一小段(俎征日記),所以我們好像如獲至寶一樣,就以它當成電影的基調。」於是,電影也採取日本人文的角度,訴說這段台灣史上最大戰役。

各方拉扯下 忠於土地的史實

劇本是以客籍文學家李喬兩年前的小說《情歸大地》為藍本。李喬在接受民視採訪時表示:「什麼叫英雄?可以不用死去死的叫英雄。黃賢妹和吳湯興、徐驤也好,尤其姜紹祖大老闆,有錢人啊,全都家庭很美滿,事業很大,很有錢啊。可是他放棄這一切,去死。」「這塊土地是我們代代努力得來的,血汗換來的,所以大家有個心是什麼?保家衛民,保衛我的家鄉。」



右為電影《一八九五》導演,左為男配角方稚明。(攝影/友豪)

導演洪智育說,電影除了閩籍土匪的情節是虛構外,全部忠於史實。他不諱言與公部門合作,難免會有局限。而資金六千萬看似龐大,但是在嚴謹考究、一場戰爭動輒耗費千萬的電影中,仍然入不敷出。客委會雖然沒有太多的限制,但是影片的「政治正確」卻是一個微妙的問題。

洪智育說:「我們要講的東西太多,所以這是一個拉扯,這部片一不小心就是『台灣萬歲』或是『中華民國萬歲』,而且藍綠的問題很敏感,我們在拍的時候是年尾到年初,三月就要選舉了,你覺得呢?到底選完是藍還是綠呢?所以我們就回到土地嘛。」「雖然有政府在背後,但是大家看過以後不管喜歡或是不喜歡,至少沒有一個人把矛頭指向政府,完全沒有。包括藍綠交接時沒有人對這部電影提出任何的意見和修改,兩邊都很肯定,而且不管藍或是綠,看完落淚這件事不是假的。」

青睞影視負責人葉天倫認為,最大的問題來自史觀的不同:「這個片子還是有評審委員,但是政府真的沒有在內容干涉太多。(最大的困難是)我們發現台灣不管電影或電視,只要碰到歷史就非常的吃力不討好,例如一八九五這段歷史本身,各派歷史爭論不休。每個人都覺得我研究的才是正史。所以對我們影像工作人員,不大碰那個部份,還是拉回對土地的愛、對家園的愛,可能會更好一點。」

倘若以單純的影片欣賞觀之,這部《一八九五》在情節鋪陳、戰爭場面與人物刻畫上,還有許多未臻完美之處。但是就電影啟發台灣在地溯源的根本情懷上,是非常成功的。透過影片,台灣人了解了以往這段因為政治需求、盲目的忠黨愛國教育中,流失的真實歷史。許多客籍人士觀賞完後淚流滿面,有一對情侶走出電影院時,女孩對男友說:「其實我一直沒有告訴你我是客家人,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才敢跟你說,我是客家人。」

導演洪智育說:「平常我們製作電影觀眾回饋的QA,最常聽到的是『導演很棒、演員很棒,可是這次我們聽到最多的是『謝謝』,已經把電影探討的層次往上提了很多,這不就是我做電影最想得到的嗎?電影的意義已經刺到你的心裏去了。」

公正對待歷史 智慧對應

甲午戰爭輸掉了台灣,當年李鴻章的確在歷史上留下「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的貶抑評價,致使台灣割讓日本。但是一八九五年乙未戰爭畢竟彰顯了台灣人民的精神。

事隔四十年後,其父胡傳曾為台東知縣的胡適,在一九三一年寫了一首〈題唐景菘先生遺墨〉給嫁給史學家陳寅恪為妻的唐景崧孫女──唐簣女士:「南天民主國,回首一傷神。黑虎今何在,黃龍亦已陳。幾枝無用筆,半打有心人,畢竟天難補,滔滔四十春。」或許歷史的成敗興衰,終究非人力可置喙,但我們僅能忠於自己的良心。



百年前孤軍無援下的義民。(電影劇照)

當時的台灣割讓勢難禁絕,清兵一路潰敗。爾後成立的台灣民主國,國號永清,國旗上繪有藍天黃虎,明顯效忠黃天藍龍的清廷,也並非真的民主。而兩任總統的逃離,更使立國大業淪為鏡花水月。百年後這段歷史登上銀幕,不禁引起人們的追思與迴響,也對先民事蹟、這塊土地與兩岸關係,有了更多的理解。◇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102期【影評】欄目(2008.12.25~12.31)

原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104/5784.ht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 大幕拉開,雄渾的圓號響起,氣氛凝重。只見江水滔滔,霧氣瀰漫,一艘艘戰船正在行進。諸葛亮一襲白衣,羽扇輕搖。面對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們奮力搖槳,向曹營進發。接近對方水寨時,諸葛亮命士兵擂鼓吶喊,鼓聲引來曹軍箭如飛蝗,射中船上綁紮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萬餘支,滿載而歸。
  • 皚皚白雪,連綿青山,芳草萋萋,悠揚的笛聲緩緩而出。隨之,樂曲節奏轉而明快昂揚,一群藏族少年們躍然而至。他們揮舞著的雪白長袖飄曳在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下,純潔無瑕。這是神韻作品的早期節目《為神歡歌》的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