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橋之十五

浮橋建築的傑作─靈江浮橋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靈江浮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此橋因江而得名,原名為「中津橋」,座落於浙江省臨海縣南門城外的靈江上,是一座構造形式獨特的水上立體交叉橋,其結構建築與設計都非常科學,是座歷史悠久的古老浮橋。

根據《臨海縣志》中記載: 宋淳熙八年(西元1181年)「中津橋」修築在興善門外的金雞嶺下,由郡守唐仲友創建,橋長287米,寬5米余,具有相當的規模。建造時,以每2艘船組成1節,總共以船50艘,組成25節。然後用纜索、地錨、錨碇等設備,將浮橋的所有船隻串聯,連繫固定成為橋面。

因臨海縣距東海較近,受潮汐影響很大,潮汐使靈江水面,在一日的漲落中,能相差數米之距。當初建造時,為使浮橋能適應潮汐的漲落,唐仲友使「橋不及岸十五尋(每尋為八尺),為六筏,為以柱二十,固以檻,筏隨潮與岸低昂,續以板跳」的方式來修造浮橋。

修築時,先民們採用了「活動引橋」的方法,即在橋的兩端,搭建可以起落伸縮的活動引橋,將一端固定於河岸,另一端,用可隨著水位上下而升降的多孔棧型式橋面,來銜接浮橋與河岸。如此一來,不論漲潮落潮,就能隨著晨昏潮汐的起伏,隨時變換坡度,不受影響而能通行。其原理與形式與現代浮橋的做法已十分近似了。

蘇東坡就以「機牙任信縮,漲落隨高低」的詩句,來描寫浮橋隨著晨昏潮汐的潮水漲落而能升降的特點。

唐仲友所著的《中津橋記》一書中記載 :「度高下、量廣深、立程度,以寸擬丈,創木樣置水池中,節水以筩,效潮進退,觀者開喻,然後賦役」,對浮橋的設計建造做了詳細的描述。

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唐仲友在建橋之前,先製成了1:100的橋樑模型,在水池中進行反覆試驗,以獲得適當潮水漲落的浮橋型式,並作示範操作,幫助建築工人瞭解其結構原理,然後再開始動工建造。此注重建築流程的做法,在現代看似平常,但出現在八百年前,實誠屬不易。

浮橋的運用,在漢唐時期已日益普遍。許多地區在建造永久性橋樑以前,總要先造浮橋,來瞭解水情、水性,然後再尋求合適的橋型,做為永久性建築。

中國出現最早的橋樑就是「浮橋」。又稱「州橋』、「浮航」、「浮桁」, 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橋樑建築型式, 因其架設簡單方便,常運用於軍事用途,所以也稱為「戰橋」。

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不是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目前在中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

浮橋的構造和架設,一般是用幾十或幾百艘船艇(或木筏、竹筏、皮筏),代替橋墩,船艇固定於由棕、麻、竹、鐵製成的纜索上,或者用鐵錨、銅錨、石錨等設備固定於江底,而兩岸多設柱狀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構件以供繫纜索。甚至索錨兼用。船艇連結排列於河面上,上舖梁板作為橋面,供人馬往來通行。

橋與河岸之間,中小河流一般用「挑板」(古稱筏板)、大河用「棧橋」的方式連接,對於年水位落差大的季節性河流,則採用「拆卸」或」增裝」船節的方式。隨時可以調節,以適應水位漲落的落差。

中國建造浮橋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商周時期。《詩經·大雅·大明》中記述,周文王18歲為了娶妻,在渭水上架起一座以舟船為主體的浮橋,距今已有3100年之遙了,比起西方,波斯王大流士遠征希臘時,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所建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浮橋,還要早五百多年。

據考證,周代禮制規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浮橋,用畢就要立即撤除,可見當時浮橋是稀貴之物。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人們已不再遵守只准「天子」上浮橋的規矩。

隋大業元年(西元605年)在河南洛陽洛水上建成「天津橋」,此為第一次用鐵鏈聯結船隻架成的浮橋。

浮橋的舟船、橋板與系船的纜繩,須要經常修葺和更換,所以經過歲月的變遷,很少能保留到現在。許多浮橋崩毀後,都轉向木樑橋、石樑橋或石拱橋發展。現存歷史最早的的古代浮橋,就屬浙江省臨海縣的靈江浮橋, 是中國浮橋建築中的一件傑作。

1964年「靈江浮橋」改建,橋長280米,寬5米。將浮橋移到縣城西門外上的「津浮橋」原址。為了不拆斷浮橋而讓航船可以通過,便在靠西門一側的浮橋設有「過船孔」,過船孔兩側的木船上,豎有高1.2米的木排架,自水面至橋面有高2.2米的淨空,可以讓船隻自由通航。如此一來,整體橋型就形成了水上立體交叉式橋樑。

(本文摘編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震央距趙州橋40公里,附近建築物毀損嚴重,石橋卻安然無恙,強烈的抗震性令專家驚嘆不已..
  • 廣濟橋座落在廣東省潮州市東部,橫跨於滾滾韓江之上,東傍筆架山,南眺鳳凰洲,西臨東門鬧市,北仰金山,直對廣濟門,故名。另因有韓湘子書「洪水止此」的石碑立於橋畔的傳說,又俗稱」湘子橋」...............
  • 蘇州地形河湖交錯,故而橋樑眾多,是一著名的水城。而在眾多的橋樑之中,最為壯觀的橋,就是唐代所建造的寶帶橋..................

  • 蘆溝橋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歷史。......
  • 「洛陽橋」是中國現存第一座跨海石橋,位於泉州城東北13公里處,橫架與惠安縣分界的洛陽江之上,橋以江為名。其建築方式透露出古代科技文明的先進。因洛陽江之入海處,江闊水深、浪急潮怒,在如此艱險的環境中飛虹跨江建造橋樑,實為當時的橋樑工程創了奇跡,故有「洛陽之橋天下奇」之讚譽。
  • 位於古城建水城西3公里處,有一座造型奇巧、雄偉壯觀的雙龍橋。它橫亙於南盤江支流的滬江河與塌沖河的交匯點上,橋下的瀘江、塌沖兩河,猶如雙龍盤曲相連,故該橋稱之為「雙龍橋」。
  • 當擊打的方位不同時,發出的聲音亦不相同,會聽到5種如金玉般的響聲音階,有的低沉渾厚……
  • 「五里橋」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晉江縣安海鎮的西側。安海鎮古稱安平鎮,因此,此橋又稱為「安平橋」。又因位居於安海鎮西畔,故又俗稱「西橋」。初建時橋長811丈,寬1丈6尺,長度約合五華裡(即二公里半),故又稱為「五里橋」。
  • 侗族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文化古樸燦爛。侗族村寨多建於山麓、溪流河畔,所以凡侗族人聚居地區,有河必有橋。此地區建築橋樑的特色是,橋上有廊和亭,能擋風遮雨、供人畜通行,故稱為「風雨橋」。橋樑對於侗族人溝通村寨之間的聯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戰國秦昭王時代,蜀郡守李冰率眾興建的都江堰,是中外聞名的巨大水利工程。著名的古代索橋─「安瀾橋」,就坐落在四川省灌縣都江堰市區西岷江上,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