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诗圣文豪兼智者──歌德

综合整理:小墨、纪安娜
font print 人气: 491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歌德是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歌德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以抒情诗为主,还有大量的叙事诗、讽刺诗及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诗。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巨著诗剧《浮士德》等。

作家生平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德国中部美茵河畔法兰克福一户殷实人家。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是帝国议会的成员、法学博士,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Textor)的女儿。早在少年时代,歌德就已经学会了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后来又学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

歌德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他8岁开始写诗,并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马。他也喜欢戏剧,1763年他在一场音乐会上见到了当时年仅7岁的莫扎特。

1765至1770年间,歌德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

1772年,歌德在韦茨拉尔帝国最高法院实习,也曾当过律师。

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25岁的歌德一举成名。

1775年,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从政期间歌德也并未放弃文学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地质学和植物学)。

1786年歌德前往意大利,研究自然科学,并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

1794年,歌德开始了同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友谊,一直延续到1805年席勒去世。这一时期席勒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重要作品有自传性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歌德终于完成了历时数十年之久的两部名著:《浮士德》和《威廉.迈斯特》。

1832年3月22日,文豪兼智者的歌德与世长辞,享年83岁。他的著名遗言是:“多些光!”

作品介绍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是德国诗人歌德于1774年发表的前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此书在当时引起了欧洲文坛的震撼,反映出18世纪后期德国青年多愁善感的悲观心态 ;由于对时局的腐败充满了焦灼和无力,而企图从纯真原始的情感中寻求慰藉。当时连书中主角维特所穿的青色礼服和黄色背心,都成为德国青年的时尚,甚至有人穿着这样的服饰去自杀。歌德成功地借此书响应了狂飙时期“非理性主义”的浪潮,对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初版属于狂飙突进运动的风格,而修订版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书中前半部的维特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难怪歌德只花了四星期就完成了这部世界名著。他说:“我写的都是自己的忏悔和告白。”──当然,世俗的经验已经被诗人升华为艺术的美感了。事实上,就连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Hamlet)中“忧郁王子”的典型,也是因为歌德的诠释而在文学史上被“定了调”,影响德国及后世甚巨。各代崇尚悲情的年轻人莫不争相模仿丹麦王子的犹豫,整天在“是或不是”(To be or not to be?)中故作忧伤──即使根本无仇可报。

作品介绍 :《浮士德》

《浮士德》(德语:Faust, 1808出版第一部,1831出版第二部)是一部“老学者为换取青春,出卖灵魂找寻人生意义”的哲学诗剧。传统上,《浮士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该剧主人翁浮士德也曾出现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歌德给他的形象赋予了深刻的人格寓意。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他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订约,出卖灵魂给魔鬼,以换取世间的权利、知识和享受。歌德将其艺术加工,在诗剧《浮士德》的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浮士德,悲剧第一部》(Faust. Der Tragodie erster Teil)

令世人景仰的学者浮士德博士,当他回顾他的一生时,发现作为科学家(中世纪概念:泛指含自然科学、哲学、神学、医学、法学在内的全部人类知识),他对世界的本质其实并没有任何认知;作为一个人,他根本没有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由此,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与魔鬼梅菲斯特订立盟约,如果魔鬼把他从这种不满足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他就把死后的灵魂交付于他。魔鬼梅菲斯特则带领他游历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并使他与少女格雷琴悲剧性地相恋。

《浮士德,悲剧第二部》(Faust. Der Tragodie zweiter Teil)

歌德晚年主要从事的工作就是浮士德诗歌(第二部)的创作。1832年,浮士德 II得以出版。与浮士德 第一部不同的是,个人的感情生活不再是重点,更多的是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以及政治发展。

第二部一开始浮士德的表现就与第一部中的不一样。精灵们用忘泉的露水给浮士德沐浴,使他在忘却中熟睡。这表明,浮士德对Gretchen之死所犯的罪不但直接得到了Gretchen的宽恕,而且也得到了神明们的宽恕。

浮士德在第二部中通过从事很多活动成为经典主义的一个范例:人要全面发展各项能力。作为艺术家,浮士德创造了一幅幻觉,但不能把它变成现实。第三幕开始,浮士德踏上了时空之旅穿越不同的时空。浮士德跟象征古代的Helena结婚并有一子Euphorion。Euphorion象征了德国的古典主义。由此,歌德想说明德国的古典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德国的古典主义是由德国艺术家的回归古代而产生的。同时,歌德也从他的历史经验说明,德国的古典主义不会是永恒的,并让Euphroion摔死。

按照歌德的解释,《浮土德》第一部,浮士德还处在“小世界”中,追求“官能的”或“感性的”个人生活享受;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则进入“大世界”,追求“事业的享受”。歌德称他的传世巨著《浮士德》第二部是一本“怪书”,“谁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基础,没有四面探索过,没有一些人生经验,他对下卷就无法理解。”

歌德的成就和影响

歌德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各类诗歌4千多首,各类体裁剧本约80部,长篇小说5部。此外还有各类艺术理论、哲学、历史、评论、散文、传记及关于自然科学论著约200余篇。其中大量作品不仅是德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其著名代表作有诗歌《漫游者之夜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1775~1828)等。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构思宏伟,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教育是百世之基,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德语: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更重视学前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基盘,他创办第一所幼稚园──“幼儿园”成了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
  • 拉斐尔.圣齐奥(意大利语:Raffaello Sanzio),本名拉斐尔.桑蒂(Raffaello Santi),画家、建筑师,1483年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马尔凯省的乌尔比诺镇。
  • 北宋易学大师邵雍,传下《梅花诗》,预言了当时至今的历史大事。
  •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语: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最后一位巨匠,浪漫主义音乐奠基人,同时也是艺术歌曲的创始人。
  • 近期剑桥大学学者在研究中做出一项新发现,充分证明在文艺复兴通才、大画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那里,即便看似无意义的手迹也可能有很深的含义。
  • 19世纪后半叶的美术学院和画室学校是最早向女艺术家开放的专业院校,有数百名女性由此得到正规的艺术训练。虽然男性画家仍居艺坛主导,但此间法国和英国都有很多女画家受到瞩目。许多最为成功的女画家是知名男画家的亲眷,此外也有不少比较独立的女性获得艺术界认可。
  •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语: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公认的古典主义音乐最后一位巨匠。
  • 孟德尔颂是德国作曲家、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孟德尔颂是难得的全能型天才,在短短38年的一生中创作极为丰富、技法高超,在世时就被称为当时作曲家中的第一人。彪罗曾称他为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 舒曼、白辽士、李斯特等浪漫派大师均给予孟德尔颂作品极高的评价。
  •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盛期时,最伟大艺术家的代表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济安‧劳伦佐‧贝尼尼 (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贝尼尼的很多作品都和圣彼得大教堂有关,他以列柱的形式,兴建了圣彼得大教堂前著名的广场回廊。今日的罗马,处处都有贝尼尼留下的作品,譬如著名的《四河喷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
  • “一个国中生,相依为命的母亲病重在医院里,没钱,什么东西都没有,连住在哪里都是问题,那时候幸好国中同学愿意收留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住到国中毕业。离开学校后,我自己一个人,没钱也没办法升学,只能去电子工厂当技术员,这就是我的‘原点’,当年我只有15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