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夜莺之歌

作者:方静
无论在哪一个阶段,每个人所需要的空间都不大、物资都有限,那么,汲汲营营、苦苦追求何时罢休?(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54
【字号】    
   标签: tags: , ,

被夜莺的鸣唱声“侵袭”,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往往在阒静的晚上,就会听到那尖锐、响亮的啼叫,直到凌晨依然还在,着实扰人清梦、不得安宁。

研究指出,夜莺活动区域多见于河谷、河滩稀疏的落叶林和混交林、灌木丛或园圃间,也常隐匿于矮灌丛或树木的低枝间,以空中飞行的各种昆虫为食。然而,近年来它们却大规模的转移阵地,逐渐“都市化”,频频“入侵”人类的活动范围。

何以如此呢?追根究底还在于人们的不当开发、过度垦伐,以致夜莺的栖息地逐渐减少,再加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迫使它们不得不迁徙、另谋生机。而人与鸟共居的结果,应该是“相看两相厌”吧!尤其是噪音所造成的困扰,甚至还引发受害者自救会与爱鸟人士的针锋相对、激烈论战。

由此看来,问题的症结还在人类本身。不当开发、过度垦伐、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始作俑者就是我们自己啊!而凡此种种,不也是本位主义、贪得无厌的想法在作祟吗?因此,反躬自省: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样、那么大量、那么快速、那么强悍吗?这些答案,有待静下来好好的思索、斟酌。

其实,我们都明白俗谚所言──“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三餐”。人生当中,无论在哪一个阶段,每个人所需要的空间都不大、物资都有限,那么,汲汲营营、苦苦追求何时罢休?唯利是图、得寸进尺,绝对无法平静、安稳,因为欲望如幽谷、如深壑,永远都填不满啊!

据说夜莺之歌,是为爱鸣唱,目的在于求偶、繁衍后代。了解其中缘由,那叫声听起来似乎没那么刺耳、烦心了;反倒有一点感动,还有一点汗颜呢!在状况改善之前,当下所能做的就是──让出小小的阳台或檐廊一隅供栖息,与鸟儿们和谐共处、相安无事了!@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最近看到国内媒体又开始树典型,说一名普通大学生11年来不离不弃地抚养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妹妹的故事。一时间沸沸扬扬,保“鲜”活动中又有了新素材,要求党员向他学习;团委则要求团员向他学习;该学生也四处在高校演讲;等等。好不热闹。
  • 诗人杜甫却描绘了一个完全支离破碎的春天;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触目所见居然是一片荒芜,杂草蔓生,连花朵都滴下了眼泪;唯一残存的,大概就是那一丝始终不肯放弃的希望吧。
  • 李厚襄的创作曲很多,而且他也是一个词曲兼擅的音乐家,虽然他以作曲为主,但在作词上功力也很高,词境很有韵味和深度,萦绕情怀让人追忆伤逝;有的歌词则很活泼明朗,展现另一种温暖鼓舞的风格。他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如〈魂萦旧梦〉、〈郎日春日风〉、〈我有一段情〉、〈岷江夜曲〉、〈丁香树下〉、〈恨不钟情在当年〉、〈塞外情歌〉等等,歌词典雅隽永,婉转动人的感情,给人如诗一般的感受,触动人的心绪挑起人追逝的情怀,另外他也写有一些直白的歌词,如〈恨事多〉,轻松的语调带有人生感悟的哲理。
  • 结尾六句,是第四层,直抒胸臆,表示诗人热爱人民的博大胸襟。他在自己屋漏难以栖身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如何设法改善自己的住宿条件,想到的是天下寒士,最后两句,更表现了诗人倘能为受苦受难的人谋福利,甘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 杜甫胸襟远大,他不止于一己之乐,一家之安。他的悲悯如此深沉,就像是精神上的支柱,承担起命运降下的所有苦难,既不佯狂避世,也不遁入空门。杜甫一生“忧在天下,而不为一己失得也”。千百年来,杜甫流露的仁义,沉雄壮阔的胸怀依然能砥砺人心。
  • 人们一生受名利情仇牵绊,只注意到有形的物质世界,忘记了来自内心的强大力量,对近在咫尺的美好事物视若无睹,失去时方知痛悔不已。
  • 有一天,一个非常富有的父亲带着儿子去旅行,让他看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
  • 铁拐李生来骨相非凡,天生抱有五行秀气,加之心神宣朗,年方弱冠,就已识得天地玄机,于是他立志修道,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一路寻找李家宗姓先祖老子,即太上老君。
  • 藉由陈述事情的经过和描述你经验中那些细微的事实,可以把自己和其他人带入更清楚的事件情境中,不让情绪言语蒙蔽听众的聆听。在这样的情况下,沟通往前迈开了。
  • 八大山人挥笔尽兴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幡然另一种景观,他的绘画实在妙不可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