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奶奶四代承传“南园”汤圆驰名海内外

font print 人气: 5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潘文山台北报导)过完元宵节吞下汤圆,这个黄历新年才算结束。提到汤圆,台北的饕客都知道南门市场的“南园食品店”,由于南园坚持原味而且手工制作汤圆,在台湾的食品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南门的汤圆销售海内外。

南园食品店创立30几年,以贩售手工制作及传承四代的家乡美味为主,包括粽子、汤团、酒酿等道地的古早味都很受市场的欢迎。掌门人钟奶奶顶着一头荡得卷卷的白发,在店里坐镇指挥,一有空还要帮忙,很难想像她今年已经高龄75岁了。

钟奶奶谈起汤圆如数家珍,芝麻汤圆要好吃的关键:首先选择芝麻肉要厚,用意是口感会比较好。而花生一定要好,用小火慢慢的细炒,越细越好吃。而火候的调整也是好吃的关键。

钟奶奶说,不管如何忙碌也要客人吃的欢喜,吃的健康。因为坚持要原味、要健康,才会让客人一直回来购买。今年元宵节要做500斤的汤圆,要在10天时间要做完,员工大家都要轮三班制,就连三个公务人员的儿子和女儿,也会回来帮忙。

由于南园卖的东西口碑好,购买的客户来自四面八方,包括公家机关、公司行号,甚至远在国外的华侨都电话来订购。钟奶奶说,尤其南园的芝麻汤圆特别受日本观光客的喜爱。同时也强调南园所生产的食品,一定是要原味、健康并且手工制作。

当然服务的效率也很重要,员工一个动作就要做好,钟奶奶说,南门市场外不好停车,不这么要求,客人的车子可能就会被拖吊。

由于今年原料不断的上涨,承受的成本压力也不断上升。但为了回馈客户的爱戴,南园还是不轻易的调涨,所以目前所卖的汤圆还是相对比市场便宜很多。钟奶奶笑笑的说,我们是用行动来表示对客户的回馈。

每年端午节前夕也是如此,总会出现大排长龙的景象,这些排队民众为的就是来买出自南园的道地湖州粽、豆沙粽,也有特地远从中部的台中赶来台北买粽的客人。顾客说,这就是我们最怀念的30几年家乡滋味。@*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时报记者黄其豪摄)三芝农会以自家栽培的杏鲍菇生产杏鲍菇元宵。(记者黄其豪摄)〔记者黄其豪/三芝报导〕台北县三芝乡农会田妈妈家政班推广三芝杏鲍菇,产制每粒十元杏鲍菇汤圆,“俗够大碗”,邀请民众到三芝品尝杏鲍菇汤圆顺道赏樱。农会田妈妈电话(○二)二六三六○九五五。
  • 【大纪元2月1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清芳台北十八日电)再过三天就是元宵节,闹元宵就是要应景吃汤圆,今天有一项网路投票显示,网友喜爱的汤圆口味很传统,最爱黑芝麻,人气最旺是老店,五十年老店“台一牛奶”的汤圆最受青睐。
  • 元宵节要到了,来碗热呼呼的汤圆是一大享受,但热量也是超标准。营养师表示,一颗包馅汤圆热量约七十大卡,相当于四分之一碗饭的热量,建议一天食用不要超过五颗,尤其是罹糖尿病、高血脂及三酸甘油酯偏高民众,要记得忌口,适度品尝即可。
  • 抽验25件汤圆5件散装不合格高县卫生局到县内大卖场、量贩店及传统市场抽验各式汤圆共二十五件,检验结果不合格的五件均属于散装。(自由时报记者方志贤摄)高县卫生局到县内大卖场、量贩店及传统市场抽验各式汤圆共二十五件,检验结果不合格的五件均属于散装。(记者方志贤摄)
  • 【大纪元2月2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泰花莲县二十日电)花莲县卫生局在县内各大卖场、超市、汤圆饮食店和传统市场抽验元宵节汤圆,总计抽验十六件不同品名的汤圆,检出一件不法添加防腐剂去水醋酸的产品,卫生局表示,依规定汤圆不得检出去水醋酸,但这项产品违法添加,卫生局将依法处罚业者,并要求回收销毁不合格的产品。
  • 时入鼠年,台美人妈妈教室以烘焙课打出好彩头,上周由连敏惠及林丽莉,讲授各式蛋糕卷及凤梨酥的制作,并提供鲜肉汤圆提早庆元宵;学员学习兴致高,做得开心吃得过瘾。
  • 侨居法国的台湾人对台、法两地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体会?在全球经济与政治局势紧张的境况下,他们对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打算?为此,笔者采访了三位生活在法国的台湾年轻人,他们分享了在异乡生活、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他们置身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不断吸收法国文化与精神价值的同时,始终保留着对台湾的热爱。其中一位受访者说:“法国和台湾都非常自由,但自由的方式不一样。”透露出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因民族思想与传统习惯的不同,而有着其差异。
  • 玫瑰花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很多国家将这个纪念日定为法定假期,以庆祝女性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女性在这个世界上占了一半的组成,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一样可以有所成就,为国家社会奉献一己之力。
  • 作为一家成立于美国的艺术团,神韵已经成为许多来自中国的杰出艺术家的新家园了,他们曾经因信仰而受到迫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其中两位艺术家,舞蹈编导古缘和琵琶演奏员梁玉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