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英雄:魏德圣辛酸藏在海角幕后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4月1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慧敏台北11日电)“我觉得自己很棒,我就不相信我不行!”原本默默无闻的导演魏德圣,借贷完成电影“海角七号”,成为台湾影史上的国片票房冠军,写下一页传奇;最初梦想“赛德克‧巴莱”也将开拍,迎向全新挑战。

拍摄“海角七号”前,魏德圣一心要将以雾社事件为背景的“赛德克‧巴莱”搬上大银幕。2005年借贷新台币200万元拍摄5分钟试拍片,虽然令人惊艳,但因知名度不高,资金筹措到处吃闭门羹。

为了生计,他必须暂时搁置梦想,靠着拍摄电视剧、广告养家活口。

身为基督徒,此时的魏德圣除了上帝,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内心深处对“赛德克‧巴莱”的执著。“我觉得我很棒”、“我不相信我不行”、“为什么我没有机会?”无数个午夜梦回、多少次独处时刻,他内心呐喊着。

他常跪坐地上祷告“请给我该得到的,请给我我所欠缺的…”,神没有回应他。他继续呼求神,“请你决定我该如做”、“请你祝福我”,他深信每次失败的背后必定有上帝更大的祝福。

有一天,魏德圣突然醒悟,当一条路一直走不通时,是不是该转个弯了?

他决定改弦易辙,先拍摄音乐爱情电影“海角七号”,希望靠着“海角七号”翻身,才可能有“赛德克‧巴莱”。但问题又来了,“你不能做啦”、“你会失败”、“你会输得很惨”,反对声浪排山倒海而来。

魏德圣纳闷,“为什么是失败的人告诉我什么不能做,而不是成功的人告诉我什么可以做?”他想对那些唱衰他的人高喊,“我需的是帮助,为何你不帮助我,让我不惨?”但就连父母和挚爱的妻子,夹杂在众多反对声中,也难以伸出援手。    

魏德圣独排众议,他告诉自己,自己不是演员,不必坐等机会,“我是拍电影的人,得天独厚,我可以创造机会。没钱,有人;没人,有剧本。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尤其别人不看好的事,意味他们不敢做,这也代表我们没有‘天敌’,我们的竞争者只有自己。”

想要成功的决心,强烈到魏德圣无视所有反对意见,“在口袋里没有半毛钱的情况下,5000万成本的电影就这样开拍了”。

虽然魏德圣有把握把“海角七号”拍得好,却没有把握一定卖座。他分析,如果电影“叫好又叫座”,肯定还有机会拍下部电影;“叫好不叫座”或“叫座不叫好”,可能还是会有机会;若是“不叫好又不叫座”,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以背水一战的决心,这部描写恒春小人物故事的“海角七号”终于开拍。魏德圣要让观众看到不一样风格的台湾电影,他不放弃每一个镜头,用心打造每一个角色,细腻铺陈所有的情节。

电影完成了、上映了,笑中有泪、泪中带笑的故事牵动观众的心,“你看‘海角七号’了没?”成为2008年的热门问候语,在台湾上映4个月来,创造5亿多元的票房,名列台湾电影史上票房第2名,仅次于西片“铁达尼号”。

这个大成功远远超过魏德圣当初所求所想,“海角七号”带来名利双收,一夕成名却没有冲昏魏德圣,他念兹在兹的仍是史诗格局的“赛德克‧巴莱”。

“海角七号”的叫好叫座,果真为“赛德克‧巴莱”带来机会,国际大导演李安、吴宇森等人也都表达对这部电影的支持,资金也有了着落,前置工作紧锣密鼓进行,预定10月开拍,魏德圣最初的梦想就在前方。

走在梦想的路上,魏德圣依然小心翼翼。今天的他还是骑机车上下班,也常搭捷运,面对成名后的不便,虽然有些不习惯,但已学着调适。他说,为了争取自己的机会,这些不自在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没得选择的。

台湾民众去年几乎都在疯“海角七号”,不少人认为是对当前不景气氛围的一种寄情。对于台湾现状,魏德圣感慨表示,台湾有太多的人、花太多的心思在政治和经济上,台湾人只有赚钱、并购、扩大版图和选举可以做吗?“每个人年少追求的梦想在哪里?”

曾有人打算邀请他参选立委,魏德圣觉得莫名其妙,“难道我做了想做的事,就要为他人做我不想做的事?难道台湾除了政治,没有其他?”他认为,“上帝创造人,为每个人安排了锄头开垦自己的田地,我的锄头就是拍电影,就好像歌手的锄头是他的喉咙一般。”

魏德圣的田地就是电影,“我要继续完成想讲的故事”,除了“赛德克‧巴莱”,他想讲述的故事还有“台湾三部曲”。他也说,讲完了想讲的故事,或许就到了自己的极限,那时就让别人来执行他们的梦想吧!    

“人的一生之中,如果有一件事可以让你讲述一辈子,那就值得了。即便这件事在人生旅程中只有短短5分钟的呈现,你这一生也就够了!”坚持信念,勇敢追梦,魏德圣的创作能量绝对不只5分钟,他还有好多精彩故事要继续讲下去。980411

“今天的台湾英雄”专栏部落格网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记者黄名玺台北1日电)面对家人相继中风、患病、罹癌、过世,国立师范大学副教授夏学理曾站在夜空下仰望月亮、流泪,始终没有被命运击倒,仍然坚信“泪水过后,就是力量的开始”。
  • 面对家人相继中风、患病、罹癌、过世,国立师范大学副教授夏学理曾站在夜空下仰望月亮、流泪,始终没有被命运击倒,仍然坚信“泪水过后,就是力量的开始”。
  • (中央社记者黄季宽台北 2日电)日本的昆虫研究水准举世闻名,然而2008年日本蝶类学会研究奖“林赏”却主动颁给一位台湾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徐堉峰,以肯定他在台湾蝴蝶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但是谁能想像,徐堉峰年轻的时候,竟然一度是位考不上好高中的国四班学生。
  • (中央社记者吴素柔台北4日电)“翻译‘魔戒’赚了3500万元,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朱学恒的故事不是在这里结束,他捐出版税成立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推动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中译计划,还到处演讲,这位常挂在网路的e世代创意人,其实是位公益宅男。
  • (中央社记者赵宏进台中县5日电)德国籍传教士辛丽莉(Lilly Singer),40多年来无怨无悔,照顾遭遗弃的视障及多重障碍孩童,将大半辈子的青春岁月奉献台湾大地,全心珍爱处于弱势的台湾“身障囝仔”。
  • (中央社记者黄国芳嘉义市6日电)30岁的外籍配偶陶玥菱,9年前从越南胡志明市嫁到嘉义,原想能过好日子,结果丈夫遭裁员,自己只好赚钱养家,当过早餐店员、送便当、洗碗,深刻体验台湾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现在她在理发店当学徒,希望未来能开一间理发店,照顾全家人。
  • 高雄市河堤社区每天下午散发阵阵扑鼻酒香、纯麦、桂圆、核桃香,甫从烤箱出炉的“桂圆酒酿面包”,多层次口感令人齿颊留香。面包师傅吴宝春不仅获得2008年全球面包大赛冠军,这个苦尽甘来的“庄脚囝仔”也因此名扬国际。
  • (中央社记者黄名玺台北8日电)出身泰北的国军遗孤李绍文,从来台湾念书到找工作,不断面临困境,也不断靠自己突破逆境,秉持“人要创造出自己被利用的价值”,终于在台湾完成大学学业、取得身份证,开创“新台湾人”的天空。
  • 正如经历了烟酒鱼肉的粗鄙生活后,人们会转而喜欢精致的清粥小菜。我是怀着这种多少有些肤浅的想法期待台湾文艺片《海角七号》在大陆的上映。
  • 为了偿还上千万元债务,曾任外商药厂主管的余育铭放下身段,到医院做看护,为病患拍背擦澡、清理秽物。再怎么辛苦,他都不喊累,也没有放弃热爱的发明梦,终于等到研发有成,国内外厂商上门洽谈合作商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