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该有闲暇生活,早在西元三二一年,康斯坦丁大帝就宣布星期日为公共假日,这一天全该休息,圣经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工作六天之后休息一天是天赐的模式;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仍记得假日的存在,但很多人已名存实亡的过度无假日的生活,日以继夜的毁灭〈安息日约〉,星期假日愈来愈像睡眠日或者购物节 。
工作真正的目的,在我看来就是度过逍遥的人生,而非为了财富,我乐于抽出余裕时间,停下脚步,安静的享受须臾片刻,让灵魂出来透透气。
逍遥?的确很难,人演机器惯了,一下子请他回归人性便很困难,有时候还会遇上良知的强烈挑战,以为逍遥过日子是一种罪哩。只是这些日子以来,我常常如此反思,如果少了悠闲放达,干嘛这么辛苦工作呢?难道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辛苦找罪受,当不是如此吧。
生命的每一天,我都当它是一生来经营,但盼每天都在扬帆,努力过了。
以前写一封信,需要很久的蕴酿,慢慢的书写,甜甜的展阅,现在可不必了,几行字,一个点选,信便从电脑发出,味道尽失;我读过一本名人瀚墨的书,作者也这么说,他以为这些手迹将愈来愈珍贵,理由正是电脑的结果,让文人不再拿笔,书写中的人文与笔墨之间的关怀也散佚了,殊为可惜。
我认识一位朋友,遇上便是这种难题,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恋,借了钱买车,用现金卡还债,再借钱买名牌,另一张现金卡还账,钱滚了钱,便还不清,三百万的债务,一个月连本带利该还十几万元,活得苦不堪言。
英国作家高尔基华绥说:“我们不能控制生活,但得与之争取。” 忙一事也是如此,我们不一定可以匆容不迫,但一定得与之争取,让自己看来更不忙一点;在专家眼中,忙的坏处,多得一箩筐:
《易经》关于不变之变的道理一直盘据我心。该变什么?不变又是什么?每个人都该花一点时间好好想清楚,依照我的理解,变其实就是调整,遇上危机、困顿之处,如何调整、转折很重要,这有如太极生两仪,不停的转动为了使之平衡。
人生一事,在我看来有其目的性,读书是为了求得一技之长,有个待遇丰厚的工作,过着优质生活,最后的标地显而易见,就是让生活回归美好,这是我们辛苦读书,有了工作之后,最美丽的酬偿。
天平移往那一头,人生就成了什么模样,在我着手写下这本书的第一笔时,南亚大海啸结束没多久,大批人员失踪,罹难者高达四十万人,很多人只是去当地渡假,一个无常便把他们卷进浪里,不再回来,毫无准备的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归零。
大诗人对于逝去时光的嗟叹,撩拨了我对生命的强烈意识,惊觉年华一去不返,岁月不回头,像极了单行道,非得把握不成了。
工作之外不工作,如何办得到呢?
美国作家巴克斯顿说:“人生如棋,精于预测者必握胜机。”
罗兰女士在他的《罗兰小语》中写过:“工作是快乐的泉源,成功是快乐的肯定。”
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类的第一种工作是取得某些物质,第二种工作则是忘掉他的所得。不如此,人生将形成一种重荷。”
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让人存活下来,之后想到的就该是如此辛苦换取的代价,包括满足、幸运、优雅与美好生活,连活都有困难时,讲什么都是白搭的;要活所以要工作,所以抵死不工作一事也是骗术,天上不会老是掉下礼物来;隔空抓钱,分别是智者欺瞒愚者的游戏,我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千古不变之理,但如何工作,做到恰到好处则是一门大学问。
的确如此,工作以外不该工作,工作是为了生活,不工作则是为了享受生活,两种目的缺一不可,各有所长,如果少了优雅生活的帮衬,工作的真实性便该打点折扣了。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波斯作家蕯迪说:“幸福的人既播种也有收获;不幸的人努力至死,留下所有的财富。”这大约便是与富有者的分野了;有钱的人,一生努力赚钱 却绝少用它,死前才明白自己的一生一无所有。富有的人,生前花用这些钱,是个有闲人。
有个误解一直存在人们心灵,以为什么事都非钱不可,于是很努力于赚钱这一件事,忘了用心更重要;多数人因而只活在咫尺之地,奔驰在家、公司之间,用车当流动监狱。
陶渊明在他的《杂诗十二首》中提及:“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盛年不重来,更令人伤感的是,人生也不重来呀。
工作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但至少多出一个好处,就是反省。想一想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到底那里犯了错,该怎么修正?
    共有约 6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