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
儒学大家孟子曾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什么是恻隐之心?即看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同情心是“仁爱”的肇始,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同情之心都没有,比如看到弃婴不仅置之不顾,甚至为了利益而泯灭天良,上天能容忍吗?在善恶有报的天理衡量之下,这样的人通常的报应会立竿见影地显现。
不管人是否相信,天国、冥府、地狱都是真实的存在。既然有冥府,那自然就有为其工作的冥官、阴差。有时冥府之人忙不过来,也会在阳间找一些得道高僧或通阴阳的特殊人,或德行比较高且有此机缘的普通人到冥府办差。通常是在夜晚他们熟睡后,让他们的元神离体前往地府。由于这些人在办完差回到阳间后,还能记得阴间之事,因此偶尔会透露一些世人所不知道的事情。
清朝一代名臣汪守和(1764—1836),江西乐平县人,在乾隆年间就中了举人,曾任新喻(今新余)县教谕。嘉庆元年(1796年),他赴京参加恩科考试,殿试被钦点一甲二名(榜眼)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在嘉庆和道光年间,先后出任同考官、起居注官、奉天府丞兼奉天学政、浙江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
成语“自毁长城”的意思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毁掉自己的优势,而最早发出这一痛心之语的乃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名将檀道济。他在被冤杀前怒斥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事实上他一语成谶。
人的命运、生死、福禄、姻缘皆有定数,此话不虚。不过,人的命运还是可以改变的,或因行善,或因行恶。行善可以延长寿命、得福禄、来世得福报,行恶则会使寿命缩短、福禄不再。明朝袁了凡写的《了凡四训》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不管人是否相信,“三尺头上有神灵”这句话是不虚的,人的善念恶念、人的善行恶行,都逃不过上天之眼。积德行善者,自是福报相随,或早或晚,或惠及自身,或报与子孙后代。中国古籍中记载的相关故事并不少。
佛家认为,人今生的功名利禄大多都取决于前生所积的德行的多少,德多者,必为高官得厚禄,享荣华富贵,德少或无德者,则一生贫困、命运多舛。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今世的许多高官富豪,前世很多是修行者,他们或因为没有修成,或没有发愿继续修行,而在红尘中得了极大的福报。晚清有两名官员就是如此。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古不虚。然而,世间还是有一些人,表面上做了很多善事,沽名钓誉,实则在背地里做的却是蝇营狗苟、满足私欲之事。他们或许可以瞒过世人、瞒过亲友,但却瞒不过上天。神目如电,自是可以分辨出是真的善还是伪善,而报应也如影随形。
有这么一句话:“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而实际上,就在善恶一念间,人的命运已经发生改变,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史籍中关于人和动物之间轮回的记载并不少,比较多的是人与猪、牛之间的轮回。自然,人投胎为猪牛免不了被宰杀的命运,而这都是其恶报所致。比较有名的是战国时期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的秦国大将白起,其就多次转生为猪。本文说一说晚清一位官员转世为猪后又投胎为人的故事。
笔者在几个月前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人死去百年竟能复活》一文中,曾列举了若干人死后相隔数日“还阳”或者死后数十年、上百年后复活的例子。虽然在当下的许多人看来,这犹如天方夜谭、难以置信,但这就是真实存在的。而一些古籍记载的例子也告诉了我们:人死而复活也是有原因的。
佛家认为,人死后,魂魄通常要先渡过冥河去冥府接受审判。由于其人在生前所作的善事、恶事早已被一一记录在案,阎王或冥府中的判官就依此决定其去处。关于冥府的情况和如何断案,千年来的古籍中不乏记载,民间也有很多传说,而这大多来自于那些基于不同原因从冥府返回之人。今天就说几则还阳官员带回的警讯。
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少不了诸多耀眼的文臣武将。他们同样秉承着天命,辅佐着一代代帝王,在让帝国平稳运转的同时,抵御外来的侵扰。这中间就包括唐朝中期名将李晟、李愬父子。本篇说说李愬。
在中华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辽国也曾辉煌过,而这与辽国皇帝仿汉制治国、推行中华文化密不可分。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辽国就逐步实行汉化政策,尤其是契丹贵族们的汉化程度非常高。辽道宗曾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自然,在辽国的朝堂上,汉人朝臣也不在少数,而且能力出众者亦被重用,这其中就包括辅佐辽圣宗辽兴宗两朝、为相二十多年的张俭。
古往今来,善恶之报虽有早晚,但从不缺席,只不过不信神之人不愿相信罢了。史籍上关于善恶有报的实例并不少,其目的当然是劝诫世人要为善,否则行恶者、害人者最终害的是自身。
佛教认为人生死皆是命中注定,人死并非如灯灭,而是在六道中轮回转生,至于决定人在哪个“道”中转生、何时转生,则是由其生前造下的善业、恶业决定。行恶业者,进入地狱接受惩罚;作善业者,投生于天界;修行者,则可脱离轮回。地狱或冥界、冥府、阴曹的主宰者被称为“阎王”或“阎罗王”。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具备预知功能的人。大概在唐武宗时期,婺州(今浙江境内)有名叫娄千宝、吕元芳的两个女子,就身怀异术,能够预知人的生死未来。
两晋时期有一位博学高才、词赋被视为“中兴之冠”的名士,他以“游仙诗”名重当世,这位名士乃是河东闻喜人郭璞,字景纯。《文心雕龙》赞曰:“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他还曾注释《尔雅》,又为《尔雅》作了《音义》、《图谱》,又注《三苍》、《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上林赋》数十万言,都流传于世。除了才华出众,郭璞还精于天文、历算、占卜。
古语云:“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富贵贫贱、福禄寿数就已经注定,除非修炼或者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才会出现命运改变的情况。
华佗,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神医,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因此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东汉、三国时期,与他齐名的神医除了后世所熟知的张仲景、董奉外,还有一位姓郭名玉的医学家。
唐朝顺宗年间,陕西同州韩城县芝川迁来了一户姓蔺名如宾的人家,家境一般。后来,有一个名叫王兰的外地客商带着数百万钱来此地做茶叶生意。或许是因为蔺如宾的房子大,王兰不仅租住于此,还将大量茶叶放置在这里。
唐朝安史之乱后,唐皇增添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但与安史之乱前的大唐盛世相比,中央政府并不能完全控制节度使,因此,唐朝中后期时有节度使叛乱。而在中唐的乱局中,一位“战王爷”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历朝历代备受推崇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的字飘逸而端庄,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然有仙风道骨,因此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有“书圣”之称。梁武帝萧衍评价其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酷爱其书法的唐太宗亦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历朝历代皇家子嗣,除了继承皇位的儿子外,其他皇子多被封为“王”,而凡是有王爵的人都可称为“王爷”。与唐宋和清朝的王爷只是虚衔相比,明初王爷职衔的含金量很高。他们不仅有封地,还有官署和军队,而他们主要镇守在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比如明成祖朱棣就曾被封为燕王,封地是今天的北京一带。
清代出了一本名为“孚佑帝君纯阳祖师三世因果说”的书,开篇即说东海有一蓬莱仙岛,乃神仙所居之地。岛上住着一位神仙,正是纯阳祖师吕洞宾。他本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相国的孙子,先后考中孝廉和进士。黄巢叛乱时,他到终南山隐居,后遇钟离祖师传授修道之法,得道成仙。
自古以来,能做帝王者都是天命使然,而为了配合人间的走向,上天或通过其出生时的异象,或藉由精通术数之人的预言,提前向世人揭晓。南朝梁、陈与隋朝时就有这样一位奇人,名叫韦鼎。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很多人看来,人死后相隔数日“还阳”或者死后数十年、上百年后还能复活,犹如天方夜谭。然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这类记载却并不少见。
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并未得到普遍应用,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而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籍是通过传抄的形式传播和保留的。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鼎鼎有名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人豪放,且乐观有趣,在历史上除了留下众多的诗词外,还有一本记载了各种奇异之事的小书《东坡志林》,其中有两篇说的是他听闻的死而复活的奇事。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博学多才,对儒释道三教均有研究,其不仅知晓自己前世是和尚,而且信佛,且与大德高僧多有交往。他还写了一本记载了各种神异之事的小书《东坡志林》,颇有意思。
共有约 65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