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送孝子“竹米”

作者:莫求
font print 人气: 522
【字号】    
   标签: tags: , ,

竹子和水稻、小麦一样,属于禾本科植物,可以开花、结实。竹米,也就是竹实,是竹子开花后结出的果实。关于竹米,《本草纲目》中记载道:“竹米,通神明,轻身益气”;中国民间也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之说。

然而竹子开花、结实是很少见的事情,一般竹子要生长50~100年才会有开花生出竹米来。因此竹米一直被视为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食品。

据《永昌府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永平县有位孝子为人做工。一次他受主人的指派到某地去办事,过了规定的日期才回来。主人大为恼怒嫌他误事,便驱逐他离开。孝子一个劲的哀求主人,请求原谅自己。

主人不同意,他只好哭着走了,他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道:“我这一离开母亲就没饭吃了,那可怎么办啊?”

走了一会儿,他感到很疲倦就在路旁睡着了。睡梦中,他梦见一个人抚摸着他的背说:“别担心,某山上的竹子已经结出竹米了,你可以用竹米来奉养自己的母 亲。”梦醒之后,他想起了那座山,去那里一看,果然很多竹子都结出了竹米。

竹花(网络截图)

孝子拿了足够的竹米奉养母亲,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人,这样很多人都得到了竹米。大家都认为这是孝子的孝心感动了神灵,所以才得到梦中的点化,取竹米赡养母亲。这竹米可以说是天赐给孝子的啊!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美德。中国文化中类似的上天佑护孝子、善人的明确记载很多,再再说明,善有善报,天佑善人,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玄宗时的御史大夫魏方进,有一个15岁的弟弟不会讲话,总是鼻涕唾沫满身,兄弟亲戚们都把他看作傻子不抚养他。只有他的一个姐姐可怜他供给他衣食,让仆人为他清洗沐浴,毫无倦色。
  • 有一天,秀才忽然自己跳进水中,乡亲们惊慌失措,赶快去救他。当他的身躯还只淹没一半时,乡亲们就把他捞救起来了。
  • 山西赵城有个七十岁的孤苦老妪,只有一子陪伴身侧。一天进山砍柴,被老虎给吃了。老妪悲痛欲绝,于是到县宰面前号哭涕泣,具状“告老虎”。
  • 人无论在任何一个职位、环境,每作恶一次,前程就会转暗一次,报应只在早晚。只有心存天理,行善事,才会福寿绵延,前程光明。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