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戲布袋人生之後製

王小米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關於偶頭

早期的木偶雕刻師多集中漳州、泉州一帶,如泉州義全後街的『西來意』即清出途門街『周冕號』的黃良司、黃才司兄弟為代表,泉州所雕的偶頭俗稱『唐山頭』而以『途門頭』、及『花園頭』最為出名而黃式兄弟為『途門頭』﹔『花園頭』則以江加走為代表。

途門派黃氏兄弟以精巧的雕功及粉彩,廣受好評。可惜自黃嘉祥繼承衣缽後便開始沒落,於是『花園頭』便繼之而起。

江加走出生於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由於家境清寒沒機會讀書,從小便跟隨著父親學雕刻,至十八歲父親去逝,使自立門戶。江加走的父親留下的才五十多種極一種平髻的梳法,而江加走將其發揚光大,創造了二百八十多種偶頭,及時多種髮髻及髮辮,成為首區一指的木偶雕刻師。

到了加走中年以後,其子江朝鉉始繼父業,父子以驚人的產量,造成台灣戲般普遍使用花園頭,當時冠稱花園派為『鴻文頭』,途門派為『途頭』花園頭以生、旦等素面粉彩較優,且容易帶盔帽﹔途門頭以打花臉為長,較不易帶帽。所以再台灣花園頭比歷史悠久的途門頭受歡迎。台灣的木偶雕刻在中日戰爭以前,大部分由泉州輸入,因此早期的台灣一直沒有工藝成就的雕刻師出現。在1920年日據時代,台中萬里公司利用賽璐璐(Celluloid)為材料,開始仿製花園頭,可惜時值太平洋戰爭,工廠備戰火摧毀無力復原。而在大陸方面,因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撤離來台,導致泉州貨源斷絕,衣食無所適從。

但是因台海交通組斷,反使台灣雕刻師漸漸出頭,其中彰化的徐析森最為出名,期作品仿製花園頭,但獨具風格,使其創作不流俗套,因此廣受歡迎,奠定徐嘉今日在台灣木偶雕刻界享有盛譽的基礎。

戲服

傳統戲偶的戲服有內外之分,內衣用以連結戲偶的頭、手、腳,相當於身體﹔外一除了講求美觀,主要適用於區分角色的身分和性格,其尺寸街案實際衣服的比例縮小。
傳統布袋戲的裝扮,承襲中國古典的特色,不已考倔寫實為能事,而以一定的服製規矩來眼力待各朝之故事。因此,服適合頭盔所組成的裝扮,僅再區別華夷、文武、貴賤、男女、貧富、老少……透過這樣的造型語彙,觀眾『一望台知劇中人』,因此行家云︰『寧穿破,不穿錯。』

布袋戲服大多仿造明製,間而參考漢、唐、宋、元之服製,其後又有清服,為了配合手掌舞動,其形狀略似方形,無論在作工、質料、裝飾、服色極具考究,或縫針、或刺繡、或盤金、或綴珠,一針一線,嚴謹認真,並不因其面積小而有所馬虎。

戲台和道具

清代中葉時,職業布袋戲班的演出,設備仍然相當簡陋,戲台只有一條圍在台下遮住表演者的布,沒有燈光,也沒有佈景。
而在民國前常用的是『木雕四角棚』,高及寬各約四尺,深約一尺半,整體構造類似一座小土地廟。到了民初以後,再增大精雕為『六角棚』,又稱為『彩樓』,高級寬各約五、六尺,深約為二尺,細緻程度和廟宇差可比擬。

中日戰爭以後,開始使用佈景演出,目前一般掌中劇團的演出也是如此,只在參加藝術文化表演時,才用到彩樓。
布袋戲的武器一般以刀劍最為常見,其他的各市武器則陸續因應新細目而製作出來。另外演戲時最常使用的道具為桌椅,通常戲籠中至少有一桌兩椅,一班應用的道具大致有︰布條、桌椅、文案、拂塵、善子、葫蘆、雜耍盤等。

至於金光布袋戲,因為劇情不受時空限制,所以劇中使用道具,大可脫離一班日常生活用品,所以各種光怪陸離的道具都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 端午節一到,「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成了一種招牌節景,帶有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徵意義。那為何古人選用艾草、菖蒲這兩種植物來懸掛在門戶上呢?
  • 中國古代有一種神奇的銅鏡,乍看之下與一般鏡子無異,但當它反射光線到牆壁上時,光亮區域會出現鏡子背面上的圖案或文字,彷彿是透過來的,故稱之為透光鏡。古籍中有關這種鏡子的製作方法據說已經亡佚,現代學者仍無法確認其真正原理為何。
  • 你知道中國古代有哪些種類的粽子嗎?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不但繼承了紀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風俗,而且還有巧麗的新貌和多樣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紛呈。
  • 扇子相傳源起於堯舜時期,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舜爲了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剛開始是長柄扇,又稱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為障塵蔽日,象徵權威。後來演變為短柄扇,又名為箑,用來引風納涼。稍後的紈扇、團扇更以繪畫來裝飾於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發展出的摺扇,因狀如半圓,攜帶方便,而廣為流傳,因此成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說來,扇可分為以下四種:
  • 手鞠的起源是「蹴鞠」。蹴,踢的意思,鞠,就是皮製的球,蹴鞠是一種以腳踢球的活動,也稱蹋鞠,早期的「鞠」,以動物皮毛、穀物及碎布等簡易材料填充縫合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