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戏布袋人生之后制

王小米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关于偶头

早期的木偶雕刻师多集中漳州、泉州一带,如泉州义全后街的‘西来意’即清出途门街‘周冕号’的黄良司、黄才司兄弟为代表,泉州所雕的偶头俗称‘唐山头’而以‘途门头’、及‘花园头’最为出名而黄式兄弟为‘途门头’﹔‘花园头’则以江加走为代表。

途门派黄氏兄弟以精巧的雕功及粉彩,广受好评。可惜自黄嘉祥继承衣钵后便开始没落,于是‘花园头’便继之而起。

江加走出生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由于家境清寒没机会读书,从小便跟随着父亲学雕刻,至十八岁父亲去逝,使自立门户。江加走的父亲留下的才五十多种极一种平髻的梳法,而江加走将其发扬光大,创造了二百八十多种偶头,及时多种发髻及发辫,成为首区一指的木偶雕刻师。

到了加走中年以后,其子江朝铉始继父业,父子以惊人的产量,造成台湾戏般普遍使用花园头,当时冠称花园派为‘鸿文头’,途门派为‘途头’花园头以生、旦等素面粉彩较优,且容易带盔帽﹔途门头以打花脸为长,较不易带帽。所以再台湾花园头比历史悠久的途门头受欢迎。台湾的木偶雕刻在中日战争以前,大部分由泉州输入,因此早期的台湾一直没有工艺成就的雕刻师出现。在1920年日据时代,台中万里公司利用赛璐璐(Celluloid)为材料,开始仿制花园头,可惜时值太平洋战争,工厂备战火摧毁无力复原。而在大陆方面,因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撤离来台,导致泉州货源断绝,衣食无所适从。

但是因台海交通组断,反使台湾雕刻师渐渐出头,其中彰化的徐析森最为出名,期作品仿制花园头,但独具风格,使其创作不流俗套,因此广受欢迎,奠定徐嘉今日在台湾木偶雕刻界享有盛誉的基础。

戏服

传统戏偶的戏服有内外之分,内衣用以连结戏偶的头、手、脚,相当于身体﹔外一除了讲求美观,主要适用于区分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其尺寸街案实际衣服的比例缩小。
传统布袋戏的装扮,承袭中国古典的特色,不已考倔写实为能事,而以一定的服制规矩来眼力待各朝之故事。因此,服适合头盔所组成的装扮,仅再区别华夷、文武、贵贱、男女、贫富、老少……透过这样的造型语汇,观众‘一望台知剧中人’,因此行家云︰‘宁穿破,不穿错。’

布袋戏服大多仿造明制,间而参考汉、唐、宋、元之服制,其后又有清服,为了配合手掌舞动,其形状略似方形,无论在作工、质料、装饰、服色极具考究,或缝针、或刺绣、或盘金、或缀珠,一针一线,严谨认真,并不因其面积小而有所马虎。

戏台和道具

清代中叶时,职业布袋戏班的演出,设备仍然相当简陋,戏台只有一条围在台下遮住表演者的布,没有灯光,也没有布景。
而在民国前常用的是‘木雕四角棚’,高及宽各约四尺,深约一尺半,整体构造类似一座小土地庙。到了民初以后,再增大精雕为‘六角棚’,又称为‘彩楼’,高级宽各约五、六尺,深约为二尺,细致程度和庙宇差可比拟。

中日战争以后,开始使用布景演出,目前一般掌中剧团的演出也是如此,只在参加艺术文化表演时,才用到彩楼。
布袋戏的武器一般以刀剑最为常见,其他的各市武器则陆续因应新细目而制作出来。另外演戏时最常使用的道具为桌椅,通常戏笼中至少有一桌两椅,一班应用的道具大致有︰布条、桌椅、文案、拂尘、善子、葫芦、杂耍盘等。

至于金光布袋戏,因为剧情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剧中使用道具,大可脱离一班日常生活用品,所以各种光怪陆离的道具都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说起端午节的民俗,你的脑海中想到什么呢?应该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说粽子起源于纪念、奠祭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大夫屈原,可是真是这样吗?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从“粽”的文字内涵与相关文化民俗来探寻追索吧。
  • 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粽子口味,古来还有更被关心的要点,那是什么呢?古人重视养生,协和阴阳,在端午节也不例外。有什么具体作法表现在民俗中呢?
  • 过去重门深锁的上水乡应龙廖公家塾(又名显承堂),有186年的历史,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举行竣工开光礼仪暨例行春祭,首度开放予公众参观。未来祠堂都会定期开放,公众终于有机会一窥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传裔孙、显承堂修葺委员会主席廖崇兴接受本报专访,讲述家族百年往事。原来,在显承堂诞生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廖氏族人为早逝才子圆梦的感人故事。
  • 竹枝词谱写的秋歌多采多姿,词情贴近人心,直写人生,抒发心情,描绘人生风尘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忆,或许得到慰藉,得到净化升华!
  • 元宵花灯诗情画意,人间与天上相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般殊胜出尘的元宵花灯的节俗,起于何时呢?在中华文化中象征什么精神内涵呢?
  • 端午节一到,“门挂艾旗驱百病,户悬蒲剑斩千邪”成了一种招牌节景,带有驱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征意义。那为何古人选用艾草、菖蒲这两种植物来悬挂在门户上呢?
  • 中国古代有一种神奇的铜镜,乍看之下与一般镜子无异,但当它反射光线到墙壁上时,光亮区域会出现镜子背面上的图案或文字,仿佛是透过来的,故称之为透光镜。古籍中有关这种镜子的制作方法据说已经亡佚,现代学者仍无法确认其真正原理为何。
  • 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种类的粽子吗?从魏晋到南北朝时代的粽子不但继承了纪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风俗,而且还有巧丽的新貌和多样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纷呈。
  • 扇子相传源起于尧舜时期,晋朝崔豹的《古今注》说,舜为了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刚开始是长柄扇,又称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为障尘蔽日,象征权威。后来演变为短柄扇,又名为箑,用来引风纳凉。稍后的纨扇、团扇更以绘画来装饰于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发展出的折扇,因状如半圆,携带方便,而广为流传,因此成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说来,扇可分为以下四种:
  • 手鞠的起源是“蹴鞠”。蹴,踢的意思,鞠,就是皮制的球,蹴鞠是一种以脚踢球的活动,也称蹋鞠,早期的“鞠”,以动物皮毛、谷物及碎布等简易材料填充缝合而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