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天設地造

周同 編輯
font print 人氣: 161
【字號】    
   標籤: tags: ,

靈渠,位於廣西興安縣境內,全長34公里。公元前214年靈渠建成,溝通了湘江與漓江,連結了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系。靈渠的建成,保證了秦始皇南徵糧草的供應,促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順中國統一之天勢,靈渠應運而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嶺南用兵 (今廣東、廣西一帶) ,派監郡御史祿開鑿靈渠運糧。湘江和漓江本是兩條大體平行的河流。它們之間相隔僅有大約三公里。湘江和漓江的地理位置,似乎是神的佈局。古代工匠們選擇了湘、漓分水嶺最低最窄的地方, 劈開太史廟山,修築了靈渠,把湘江引入了漓江。人們選址,開鑿和建築只是順天意而行的一步棋。

古人言:「治水之巧妙,莫如靈渠者」。靈渠整個工程由鏵咀、大小天平(分水壩)、南北渠、秦堤、洩水天平(洩水壩)、陡門(船闡)等部分組成。

修建在湘江中的鏵咀和大小天平石堤構成「人」字形,鏵咀用巨石壘砌而成,高約6米,長70餘米,寬20餘米,形如犁鏵。和鏵咀相連的大小天平石堤,既是攔河堤,也是瀉水堤。鏵咀將湘江上游河水分流,三分經南渠流入漓江,七分經北渠匯入湘江。

南渠從東向西流經興安縣城,全長30多公里。北渠長約4公里。為了調節水位,以利航行,在30多公里的南渠上設有陡門36個,洩水天平2個,水大時可通過洩水天平把水排入湘江故道,防止氾濫成災;由於靈渠要穿越丘陵地帶,坡度大,水流急,不利於行船,所以古人將靈渠修得彎彎曲曲,以延伸流程,使水流平緩;而且,由於漓江水位低於湘江水位,由南北上的船只能逆流而上,非常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就每隔一段修一「斗門」用來提高水位,利於船隻航行。

靈渠完全是人工建造的,可是它的每一個設計與建築都符合了河流本身的規律。每一個物質都是一個生命,運河也不例外。當人們順天意而行時,就可以透過這層空間而看到另一層空間。在另一層空間裡,運河的形成和形式都一目瞭然。所以,靈渠自然處處透著神韻。

2200年來靈渠靜靜蕩漾,完成了助統一中國的使命,仍舊行進在嶺南的崇山峻嶺中,帶給人們交通的便利,灌溉著萬畝農田。這是任何一個現代水利工程無法比擬的。現代人有的是現代科學的思維和技術,失去的是古人崇高的道德和人類本來具有的順天意而行的功能。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七門堰,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能利用波、蕩、塘、溝,形成一個自流灌溉網。
  • 鄭國渠雖是人工鑿成,卻遵循著自然規則,引涇水入洛河,歷時兩千年,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 京杭大運河也稱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深深的影響了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
  • 邗溝是聯繫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江、中綠水、山陽瀆、淮揚運河、裡運河...........
  • 「坎兒」即井穴,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 芍陂——淮河流域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豐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新疆的坎兒井鼎盛時期曾多達一千多條,全長5,000公里,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開闢了沙漠綠洲文明,展現中國古代地下水利工程的成就。
  • 中國古代傑出的大工程建築涉及軍事防禦、水利堰渠水道、皇宮帝陵、交通橋梁和宗教建築與藝術等等的範疇。其中的萬里長城是非常出類拔萃的一個,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著錄的灼灼星曜,閃爍著中華建築工程傲世的光彩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