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

周同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30
【字號】    
   標籤: tags: ,

芍陂——淮河流域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豐塘,位於安徽省壽縣南,春秋中葉楚相孫叔敖督修,距今2500餘年。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

春秋中期的楚國在今安徽壽縣南60里興修芍陂。芍陂位於淮南丘陵龍穴山北麓。西面是發源於良余山的肥水由南而北流入淮河;東面30米高崗縱貫南北。肥水和崗地之間為積水窪地,窪地以北是一片開闊的沖積平原。芍陂是沿著積水窪地西緣,自南至北折而東,修築弧形長堤,圍成的一個人工陂湖。

淮南丘陵地區是暴雨密集區,每遇大雨,山水怒發,盈川漫谷,沖毀田疇;或當久晴不雨,溪澗水涸,農田龜裂。因此,這裡過去是易洪易旱,水旱交錯。修了芍陂以後,又有五門「吐納川流」,控制蓄洩,所以能較好地發揮滯洪、灌溉以及濟水通運的重要作用。芍陂灌溉效益十分顯著,「芍陂良田萬餘頃」,使壽春一帶迅速發展為著名的產糧區,戰國後期的壽春成為繁華的都會。

調節水量的五門設置在芍陂的四周:

東北角為井門,溝通芍陂與肥水,對肥水起吐納作用;陂北並列東西二門,東西為芍陂瀆口門,洩陂水北流入肥水;西面為羊頭溪口門,洩陂水經羊頭溪,東北注入肥水;西北角為香門;陂南五門亭附近為納水口門,承納澗水和溪水,是芍陂的主要納水口門。

考古工作者曾在安豐塘老廟洩水庫施工中發掘出一座漢代堰壩遺址。該工程為溢流壩,壩口寬約5米。壩身在生土層上以砂礓填基後,層土層草,逐層疊築,打進排列有序的栗木樁,深入生土層內。壩下有用於消能的「跌塘」,以圓木舖底,兩側打木樁做成擋土牆,尾部有40厘米高的消能檻。「跌塘」前50多米處設有一道迭梁木壩,木壩下也設有消能池和消能檻。這種消能的作用是,當陂內水位超過蓄水標準時,即由壩頂溢出,經過兩級消能,再徐徐洩入芍陂瀆。

芍陂原周長120里。後歷經屢代修浚擴建,目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芍陂在2000多年來起到了重要作用,周圍人民得到許多好處。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七門堰,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能利用波、蕩、塘、溝,形成一個自流灌溉網。
  • 鄭國渠雖是人工鑿成,卻遵循著自然規則,引涇水入洛河,歷時兩千年,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 京杭大運河也稱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深深的影響了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
  • 邗溝是聯繫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江、中綠水、山陽瀆、淮揚運河、裡運河...........
  • 「坎兒」即井穴,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新疆的坎兒井鼎盛時期曾多達一千多條,全長5,000公里,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開闢了沙漠綠洲文明,展現中國古代地下水利工程的成就。
  • 中國古代傑出的大工程建築涉及軍事防禦、水利堰渠水道、皇宮帝陵、交通橋梁和宗教建築與藝術等等的範疇。其中的萬里長城是非常出類拔萃的一個,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著錄的灼灼星曜,閃爍著中華建築工程傲世的光彩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 在西元前的中土秦國境內蜀郡,李冰父子營造了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的無壩引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實證了神傳文化科學文明的卓越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