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9-11)

道無的演繹 (四)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 ,

牟宗三先生說康德已幾近聖人的境界,並說康德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是因為康德不承認人有智的直覺。(《牟宗三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108頁)而牟先生的老師熊十力先生,在哲學界則創造兩個新名詞:叫「量智」與「性智」。(見熊十力《新唯識論》)以我的看法,熊先生這個「量智」,相當於西哲的知性和理性;而「性智」,則是牟宗三先生的「智的直覺」。

自蘇格拉底以降,西哲只有感性直覺,而沒有知性、理性直覺。熊、牟兩位先生的說法,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上面否定康德所說的「審美判斷力」,不是判斷力,而是感性力。就是這種力沒有經過任何的思考判斷,它是直接與心性結合而得出的反應。即《易經》所說「感而逐通—-」的那個「感」。由此來看,熊、牟兩先生的說辭就很有意義了。

人是否有「性智」,有「智的直覺」?不用猜度、思考就直接可以「感而逐通」?這個「感」,也可以用熊先生的說法,叫「性智」,也可以用牟先生的說法,叫「智的直覺」。古老的《易經》稱為「感」,順其自然,我則稱為「感性力」。人是否有智的直覺?我以為老莊這個道無境界就是智的直覺。那大自然與他直面相照,心性與天地直接相通,他,大徹大悟了。其「和光同塵,與時俱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看到「天地之大美」。這種力,直接貫通於心性,一通百通,沒有半點「讓我想一想」的時間性,他是直覺的感應。

康德這個先驗「審美判斷力」,差一點就把老莊的道無揭示出來了。原來人的心性,與現象(大自然)有一種契合裝置(形式),一旦現象與心性相契合,他就發生出美感來。我們由康德這個「審美判斷力」再往前推,莊子何以能看到「天地之大美」,比康德看到一朵玫瑰花美的審美力度更大,大到整個天地了?由此我們推測出,人的心性,本就與天地相通的,他是宇宙世界生成的一分子。我們看不到天地之大美,是因為我們被紛紜繁雜、變化多端的現象所迷惑了。只有我們消除知性、理性的概念,消除意志的慾望,整個天地之大美才能照面而來,心性才能與之直接相契應。

由於這個「天地之大美」是直接與心性相照應的,因此老莊說他們的「道」是頓悟出來的就有根據了。經過思考、進行邏輯判斷出來的,就不是智的直覺了。

寫到此,我不得不讚嘆明朝王陽明悟道的精到之處。王陽明雖一儒者,其道界確與老莊相通。他的愚夫愚婦皆可成聖人,就說明人人本就有一套與天地相通的形式,就看他損無的功夫有沒有達到「直至無為」,在那「無思、無為、寂然不動中,那個感與自由的現象中相遇,一旦心性契合,他就發出美感來。

王陽明這個愚夫愚婦皆可成聖人的說法,用康德的先驗論來說,就是人在驗前(a priori),他本身就有一套形式在那裡,這套形式可以使愚夫愚婦證成聖人。這個說法,證明老莊的道無具有一個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人類學依據。老子就說過:「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七十章》),莊子也說他的道「不傲倪於萬物,不譴是非,於與世俗處」(《莊子。天下》前已有引文出處)。老莊的道無並不神祕,是可以昭彰實行於天下的。(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方神祕主義哲學,亦稱為「天啟」哲學,其主要根源在於哲學上的「不可知論」。因為人靠理性無法尋找到絕對真理,不得不從神性與天啟上尋求。雖然此類哲學灌輸著不少神祕色彩,但還是以理性尋求為依據。
  • 表面上我們看到理性似乎無所不能,他不斷地認識事物,這個世界不斷被發現、不斷被認識,可是我們得到的永遠是相對而達不到絕對。
  • 老子的「無」,他將一切思維、智識、慾望都拋棄,一下子損到「無為」,是徹底的無我主義。他不是黑格爾的從無到有的精神辯證法,也不是叔本華的意志消失後的「無」,老子的無就是無,他沒有半點的我,他是徹底取消對象的無我主義者。只有像老子那樣徹底的無,才能悟道。
  • 中國人的造字,真是奇妙得很,這個「悟」字,一個穿心旁加一個吾字,就是吾自己心的感應。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上所說的「感性」、「知性」及「理性」的含義都不同。它可以有對象而悟,亦可以無對象而悟,故老子的道在無的狀態下頓悟得到在我們看來是可以成立的,而在那些理性哲學家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絕對不能成立的。
  • 老子的哲學——道無,不要智識,不要思欲,要「無為」,正是要去掉這個「我」字,使自己進入到無的境界;而進入無的境界頓悟得道後,它就自然成全了「吾」——「沒身不殆」了。
  • 老子的道,就是站在上帝的層次看人生。他是高於我們普羅大眾的人世間三個層次的。一則其道不可說;二則無人世間的是非道德標準,判斷對錯;三無萬物性情所累。其和光同塵,與時俱化。
  • 真人之境界,吾人只能用一種超越的審美態度觀嘗之:他就像一個高明的棋師,他坐在看臺上看你們這些三四流的棋手在下棋,他掌控一切,看透一切,但他不說,也不指點(不似儒要有所作為)。
  • 嬰孩沒有什麼知識,我們不能否定他的存在。正如一臺電腦,我們把先前輸入的東西洗去(損無),我們不能說電腦什麼都沒有了,它先前安裝的那套程式還在。我們知道,當電腦中毒太深,我們用局部消除病毒的方法無法使電腦回歸正常運作時,就採取將所有輸入的東西全部洗去,使其恢復正常。
  • 康德在其《判斷力批判》一書中說到審美判斷力時,他說他的先驗審美判斷,是沒有概念、沒有目的性的,但既符合目的性的一種心性愉悅。譬如我們看一朵花很美,我們不能用知性、理性去概念它,我們也沒有懷著一個目的去審視它,只是我們人人看到它,都覺得它美,與我們的心靈相應,產生出一種非常愉悅的、舒適的美感。
  • 我們從莊子說的話可以看出,外天下與外物,正是消除知性、理性的手法。把知性、理性的概念損去了,人就沒有知識了。沒有了知識,就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消除了人與物的矛盾。最後再損去這個生死的時間觀念,人就可以進入到那毫無牽掛的自由之中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