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喜,景星慶雲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古德云:「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怒,震雷暴雨」,是說一個喜悅的善念,就會帶來景星慶雲的祥瑞徵兆;一個憤怒的惡念,就會帶來雷電風雨的暴虐之氣。

古人還講:「心體之念,天體所現」,是指心體即為天體,對應著相應的天體宇宙,大自然變化和人體內部變化是相對應的,古人認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善惡有報,人只有遵循天道,才能和天地同為一體,才能夠持久和永恆。

一念之間,原是佛家用語,亦是直指人心、最為切要的一句話。人在世間,是好是壞?是善是惡?是福是禍?是否有未來的機會?一念,是用心去思考,也會成為改變一生的重要決定。因為人無時無刻不在選擇之中,也許只因為聽到一句話,人生走出了另一條路。所以善惡好壞,在於「一念之間」。

善念是一種道德意識,是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來源於追求真理、正義和光明的崇高信念。「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天地神明無時無地不在鑑察善惡,有人因一念的誠善,就暗中蒙神賜福;有人因一念的邪惡,就明顯遭天譴罰,往往不必表現於事實,而禍福已感應。此無他,善惡只在心念之間而已。所謂福田就在心田,種甚麼因,即獲甚麼果,天理昭彰,絲毫無差。

中華傳統文化始終都表現出對「善」的極大關懷和追求,善惡、正邪是傳統文化中兩組核心命題。古之聖賢、歷代經典無不宣傳天道循環、善惡承負、因果報應的信條,主張通過修正、修善、積德、修性的途徑,昇華道德境界,做好人、以至達到徹悟自性、成道成佛的標準。

遠古仙人赤松子在回答黃帝問話中說:「天上三台北斗神君,常在人頭上,察其有罪,奪其紀算」、「為善者,善氣覆之,福德隨之,眾邪去之,神靈衛之,人皆敬之,遠其禍矣。為惡者,兇氣覆之,災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也談到:「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算盡則人死。」這都是說天上、地下和人身中都有各種神祇在時刻監察著人的一言一行,專門記錄人的起心動念的善惡,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報應只是遲早之間。

《易書》中云:「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兇」、《左傳》中雲「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講的都是勸人向善的道理。敬信神佛,好善積德,才能造源遠流長的福報。

據《太上感應篇例證》中記載:元代的元自實,痛恨一個叫繆材的人忘恩負義,在五更時想去殺他,路過一座庵堂,庵堂主人軒轅翁早上起來誦經,看到有數十個奇形鬼物跟隨跟隨元自實前往,樣子非常兇惡。不一會兒又返回,那些跟隨他的人,戴著金冠玉珮,百十成群,香花旛幢簇擁著他,十分的莊嚴,臉上都露出和祥喜悅的樣子。

軒轅翁就召他問明原因,元自實於是說:「我恨繆材太負心,準備前去殺死他。當到了他家門口時,心想他雖然對不起我,可他還有妻兒和老母,殺了繆材,他的妻兒和老母又依靠誰生活呢?因而於心不忍,於是念頭一轉,就回來了!」

軒轅翁就將所看到的情形告訴他,而且道賀說:「你一念之惡,而兇鬼跟隨;一念之善,而福神跟從。你的事,神明已經知道了,你必將有厚福!」元自實於是堅持不懈地行善,只有增加、沒有停止,後來考上科第,官位做到了卿相,而繆材則在亂軍之中被殺。

一念之善,可化解災難。上天垂像,蘊藏著吉凶禍福,這其實也是感應的道理。古人善於觀察天象,見到不祥之兆,便知事出有因,如對待「熒惑守心」災星之相的事例。熒惑,即火星,主刀兵的兇星,侵入了心宿星的範圍,預示大凶之象。

春秋時的宋景公遇到這種星相時,司星子韋建議,可將災難轉移給宰相、人民或農業收成,宋景公皆曰「不可」,說:「宰相乃國君股肱,人民為國家基礎,而收成不好,百姓飢困,即國君失職」。故宋景公寧自任凶災而不忍嫁禍,結果以這「三善」——為人君的三種仁愛的善念善言,感得火星移位,轉禍為福,己身延壽二十一年,宋國也得以免除了災難。

齊景公遇到這種星相時,聽從宰相晏子的諫言:「敬天地,平冤獄,還公道於天下;行善政,肅奸佞,以德化民」,這樣認真施行了三個月後,果真災星移位,化去了不祥之兆。漢成帝遇到這種星相時,郎官賁麗說:「可以讓大臣承擔」,於是宰相翟方進被漢成帝賜了毒酒自殺。翟方進死後沒幾天,漢成帝突然暴斃,年僅四十五歲。

同一「熒惑守心」,三人處理不同,以致果報天壤之別。故上天垂象示警、異常現象出現時,首先應檢查自己的過失並歸正不正,善念的威力可轉變命運,甚至可以改變星體運行軌道。這是因求福於心,轉化業力而消除了災難,並以此得到上天的護佑。人的一個起心動念,都是未來果報的因,心起善念就感得正神的加被,諸事如意;心起惡念易招感諸事不順遂。

為人之道,就是要能自思內省,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時時起善念,排除邪念。如明代楊繼盛在家訓《諭子書》中寫道:「心以思為職。或獨坐時,或夜深時,念頭一起,則自思曰:『這是好念?是惡念?』若是好念,便擴充起來,必見之行;若是惡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則思之,以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為分毫違心害理之事,則上天必保護你,神明必加佑你,否則,天地鬼神必不容你」。

善念,是萬善之門,從這裏可以走向美好的未來;惡念,是萬惡之源,從這裏可以滑入罪惡的深淵。人至誠的善念可以感天動地,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也能夠趨吉避兇,化險為夷。因為天道常會與善人相隨,不必說而能夠巧妙回應,不必召請而會自然到來,只要能夠以誠心去感應,不管在哪裏,都會得到上天保祐。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倫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中包括鄰里關係。
  • 在正統文化的影響下,歷史上傑出的詩人們以睿智的思想、哲理的思維感悟人生,以美妙、凝練的語言使人們產生心靈的共鳴,啟迪人們追求真理,昇華道德,回歸人的本性和良知。
  • 古人云:「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荀子《勸學》篇:「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以學問之道,貴以專,貴在恆,「學不可以已」。
  • (shown)老前文化也好,老後的道、儒、釋文化也好,都是有神論文化。道家的道,佛家的法,儒家的天命,和西方基督文化的神,基本是同義的,就是主宰一切的。都體現了對道,對法,對天,對神的尊崇、虔誠和敬畏。
  • (shown)相傳當時有一位叫婉無義的人,將二十五弦瑟送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卻沒想到女兒們每天為了彈瑟爭執不休,後來竟將瑟爭破成兩片,便將其中一片十三條弦給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條弦給了妹妹,秦始皇得知這件事,就把分裂後的樂器叫做「箏」。
  • (shown)古代,人們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積德行善。儒、釋、道都告誡人們:信神敬天,從善惜福,感恩知報,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護。
  • (shown)珠玉之玉,三畫正均,像連貫形,近俗不知中上(三橫筆劃均衡的為玉,中橫靠上的即王)之義,「玉」字加點於旁,以別之。故珠玉之「玉」,本作「王」,俗作「玉」。
  • (shown)「仁」是「義」的內隱,「義」則是「仁」的外顯。在古代,「義」還常常與 「利」相對而言。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 (shown)聰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樣活潑,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樣安靜。聰明的人生活快樂,有仁德的人會長壽。
  • (shown)傳統經典文學作品啟迪人的良知善念,面向天道,超越人生,選擇正義和善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