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潭柘寺

翔龍
font print 人氣: 79
【字號】    
   標籤: tags:

北京最早的一座寺廟,是建於西晉永嘉元年(西元307年)的潭柘寺。因為年代久遠,因此先後有「嘉福寺」、「龍泉寺」、「大萬壽寺」以及康熙皇帝所賜的「岫雲寺」等寺名,但民間從古至今只稱其為「潭柘寺」。

原來,潭柘寺在民間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華嚴經》以為淨業」,「其所誦時,一城皆聞之,如在庭廡之下」,於是很多信徒踴躍捐助,助其在幽州開山立宗。

所以,華嚴祖師就找當時的幽州都督張仁願求建寺之地,張仁願隨華嚴祖師來到其早已選好的寺址--嘉福寺附近的西山坡,張稱:「此是有主之地我不好擅自做主。」

於是就把姜、劉兩家地主找來協商,兩家本不想給,但看在張仁願的面子上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準備要多少土地。」華嚴祖師知二人是當地擁有無數良田的大地主,就取出蓋自己蒲團的毯子對二人道:「不多不多,兩位施主可否割這一毯之地與我?」

姜、劉兩地主一看只是一塊毯子大小,忙不迭的答應並請張仁願做中人。此時,華嚴祖師把手中布毯往空中一拋,只見布毯飄在空中越來越大,似乎大到遮天蔽日,兩地主忙喊:「夠了,夠了!請大師慈悲,不要讓它再大了!」

華嚴祖師含笑看了二人一眼說:「落!」於是毯子就落下來了,蓋住一座大山。張仁願對兩人道:「這一毯之地就讓與華嚴大師,二位可不要反悔。」二人一看真佛在此,哪敢反悔。於是,華嚴祖師就在此地以破敗了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修築殿宇,擴建寺院。

因寺院後山有兩股豐盛的泉水,一眼名為「龍泉」,一眼名為「泓泉」,兩股泉水在後山的龍潭合流後,流經寺院,向南流去,不僅滿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還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農田,故華嚴大師命名此寺為「龍泉寺」。

但華嚴祖師以一毯之地建寺的大神通卻廣為流傳,當地民間稱此寺為「毯遮寺」,漸漸地「毯遮寺」就演變成「潭柘寺」了。

現潭柘寺占地共13.7公頃,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其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不僅保持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且所有殿堂建築等隨山勢高低坐北朝南而建,錯落有致。其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西兩側基本對稱而建,整個建築群還充分體現出中國古建築的美學原則。

進潭柘寺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3樓4柱的高大木牌坊,牌樓前有一對雄壯威武的石獅,二株枝葉相互搭攏的古松亦盤橫於牌樓前,過牌坊有名「懷遠橋」的單孔石拱橋,橋後是山門。

走進山門,一條中路如中軸線一般縱貫其中,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天王殿是位於山門內中路的第一座大殿,殿中供彌勒像,背面供韋馱像,兩側塑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

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後面是大雄寶殿。寶殿面闊五間,重簷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簷額題「清靜莊嚴」,下簷額題「福海珠輪」。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上繫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

殿內正中供奉碩大的釋加牟尼佛像,神態莊嚴,後有背光,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難」、 「伽葉」像,均為清代遺物。

大雄寶殿後為和尚們吃飯的齋堂院,堂後有三聖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樹體高大。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築,名毗盧閣,高二層,木結構。站在毗盧閣上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

寺院東路由庭院式建築組成,有方丈院、延清閣和清代皇帝的行宮院。行宮院內有萬壽宮、太后宮,院中幽靜雅致、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茂盛,頗有江南園林意境。

院中一座方形名為「猗玕亭」的流杯亭,亭內巨大的漢白玉石基上雕琢有彎彎曲曲的蟠龍形水道,當泉水流過時,放入帶耳的酒杯,任其隨水漂浮旋轉,止於某處,取而飲之,並飲酒作詩,這就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觴」習俗。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築有戒壇、觀音殿和龍王殿等等,一層層排列,瑰麗堂皇。戒壇是和尚們受戒之處,臺上有釋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兩側各有一長凳,是三師七證的坐處;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上有乾隆手書蓮界慈航,內供觀世音菩薩,斂目合十,雋秀端莊。

此外,還有位於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建於後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潭、御碑及有磚塔、石塔71座的上、下塔院等。整個建築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

潭柘寺不僅有著莊嚴、華美的寺院殿堂,更有鍍金鴟帶、金代詩碣、清代肉身佛等眾多鎮寺寶物。

在潭柘寺大雄寶殿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這是元代遺物,上繫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傳說鴟吻是龍的九子之一,屬水、剋火,故而置於屋脊以鎮免火災。

相傳,康熙皇帝初來潭柘寺時,站在大雄寶殿放眼望去,只見殿頂那對碧綠的鴟吻正躍躍欲動,似乎大有破空欲飛之勢,於是忙命人打造金鏈將其鎖住並插一劍,今鴟吻上那「鍍金劍光吻帶」正是當初康熙所賜。

此外,在天王殿前和東跨院北房西次間各有一口大銅鍋,也是鎮寺之寶。殿前那口大鍋直徑1.85米、深1.1米,另一口則直徑4米、深2米,分別是和尚們炒菜、做飯所用。

做飯的鍋一次煮粥能放米十石,需十六個小時才能煮熟。由於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煮的粥既粘且香。關於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一個凹陷的「容砂器」,隨著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米中的砂石會沉積到鍋底的凹陷處。

古有「潭柘寺的和尚數不清」的說法,指寺院中常住的和尚三千,遊方無名和尚無數。所以,過去潭柘寺周圍有365個村莊,所產的糧食都要供潭柘寺和尚吃用才行。

據說潭柘寺一天用的糧食,為一個村莊所產糧食的總和,這樣就又有了「潭柘寺和尚一天吃一個村莊」的說法。

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還有一條寶魚,就是殿前廊上那一條長1.7米、重150公斤的石魚。此石魚是一天夜間天下大雨時從天而降,落在院中的,敲擊這條顏色似銅的石魚可發出五音。

傳說,此石魚曾是龍王送給玉帝的南海龍宮之寶,石魚身上十三個部位代表十三個省,哪省有旱情,敲擊該省部位便可降雨。一次人間大旱、萬民受災,潭柘寺僧人可憐眾生便向蒼天祈禱,便有了玉帝送寶魚給人間消災的一段傳奇。

「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寺院確實不同凡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恆山為五嶽之一,主體部份雄踞山西省的北部。相傳遠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渾源,見此山氣勢雄偉,若北天之門,遂封為「北嶽」,成為北方萬山之宗。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綿延五百餘里,有「恆山如行」之說。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
  • 觀世音菩薩,梵文Bodhisatta,音譯「菩提薩捶」、「菩提索多」、「扶薩」等,意譯為「大士」、 「勝士」、「大道心眾生」、「法王子」等。習慣上多沿用譯音的略稱——「菩薩」。菩薩是指以慧上求佛道、以悲度化眾生、自覺(以佛法覺悟自己)覺他(用佛法覺悟他人)的正果覺者..............
  • 普賢是梵語Samantabhadra的意譯,又譯為「遍吉」,是將妙善、妙德、賢德普施一切眾生之意。同諸大菩薩一樣,普賢也沒有真實的來歷。《第二菩薩經跡經》說:「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子名泯國,即普賢菩薩。」
  • 九華山位於安徽西部青陽縣城西南,又名九子山。方圓120平方公里,共有99座山峰、18景,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九華山群峰爭峙,卻玲瓏秀麗。
  • 五台山位於山西東北部,在山西五台縣東北隅,從北嶽恆山婉蜒而來,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廣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山。五台山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
  • 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公元326年),到現在已有1600多年歷史。中國佛教著名十大寺廟之一。位於西湖之西,北高峰與飛來峰之間。五代吳越時,規模宏大建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房屋過1300餘間,僧眾達3000人。
  • 雞足山位於雲南省賓川縣牛井鎮城西北40公里,屹立在賓川、鄧川、永勝、鶴慶、洱源、等縣的交界處。群山中以天柱峰為中樞,最高海拔3248米,前列三峰山腳相連,而另一邊向三面分開,三座山峰峻起,氣勢像要與天相連接,又因山勢頂聳西北,尾掉東南,形如雞足所以名為雞足山。山峰東西長七公里,南北寬六公里........................
  •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閶門外楓橋古鎮,始建於南朝時期的蕭梁代天監年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曾名「楓橋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佑中又改名為「普明禪院」。范成大《吳郡志》載:「普明禪院,即楓橋寺也。在吳縣西十里,舊楓橋妙利普明塔院也」。唐太宗貞觀年間,傳說聖僧寒山子者,曾「來此縛茆以居」,遂更名寒山寺。元朝以後,一直沿用寒山寺的用名。
  • 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它集美學、力學、宗教內涵於一身,是人文景觀之匯粹,更被譽為世界一絕。其中,山西渾源縣恆山懸空寺、山西廣靈縣懸空寺、雲南昆明西山懸空寺、浙江建德懸空寺、河北井陘縣蒼巖山福慶寺等五大懸空寺較為著名。

  • 齊雲山位於安徽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因為峰巒常有雲霧瀰漫,一天白色,古稱白岳。山體赤如硃砂,燦似紅霞,是一處以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山嶽風景名勝區,因與黃山南北相望,素有"黃山白岳相對峙,綠水丹崖甲江南"之稱。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與雲並齊",故名齊雲山。關於山名的來由,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