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

【京劇欣賞】花子拾金

范陶靈光乍現如同撿到黃金
袁榮易
font print 人氣: 87
【字號】    
   標籤: tags:

《花子拾金》又名《拾黃金》,是丑角的玩笑劇。內容很簡單,演乞丐范陶(倒過來念,諧音為討飯)撿到一塊黃金;乞丐高興的模仿京劇生、旦、淨各種唱腔,甚至其他的地方戲大唱特唱,逗得大家跟著樂和。用現代的話講,這是一種「模仿秀」,模仿的維妙維肖足以亂真。清末名丑劉趕三演《拾黃金》,他還自備文武場,能以两手拉胡琴,两膝各縛鐃鈸,右足趾夾一錘,左足懸一鑼,坐在桌上模仿唱《二進宮》,不只唱著生、旦、淨的唱段,同時胡琴、鑼鈸並奏,音節諧美,令人叫絕。劉趕三還有一齣也是「模仿秀」的《十八扯》(又名《兄妹串戲》),這是加上花旦由兩個人來演的。


1. 范陶戴煙毡帽、穿富貴衣、持竹杖(趕狗)、斜背布袋(裝物)、左足拖鞋、右足草鞋。李百歲之後,北有楊四立、南有呂月樵均擅此劇。

民國以後,更流行一齣多人演出的「模仿秀」--《戲迷傳》(又名《戲迷家庭》),將舞台炒得更是火熱,上海人特別喜歡這樣的氣氛。南方名丑何家聲,即以(1)獨角戲《拾黃金》、(2)對兒戲《十八扯》、(3)群戲《戲迷傳》聞名,並將此三戲傳給女婿呂月樵,呂月樵以名武生著稱,但他天生好嗓子,演這三齣丑角模仿戲,令人不可思議,對他高超的武功技巧、靈巧的唱功技巧無不同聲贊歎,他既是善搏擊的鷹隼,又是善唱歌的百靈鳥。
《拾黃金》顯示出:肯努力與善觀察的丑角很容易就成了戲包袱或戲提調。因為各樣戲都需要丑角來緩衝劇情,每戲都有他,但戲份委實很少,久而久之,在等演出的時間裏,戲看明白了,唱腔也熟稔了,加上好學多問,累積下來見識日增,就是一位戲包袱或戲提調了。「模仿秀」還傳達出丑角對整體戲曲藝術的精純、專注程度,認認真真的演別人,不演自己,突顯某種特色或細節,將其中蛛絲馬跡放大供人細辨,其實這是一件很艱難的任務,可算一種特殊的才能。


2. 范陶(臧其亮飾演)出門,希望今天有好運氣。

1929年高亭唱片收錄丑角金鶴年演的《拾黃金》,很有代表性,共錄了兩個段落。現在從網絡上可以搜尋來聽。第一段是范陶自述生平,其唱詞讓我們看到二十年代人活著的模樣,不禁覺得好笑:
范陶(上場,白)自幼! [數板]自幼兒生來我運不濟,我們家裏世代書香有根基。皆因我懶念詩書少教育,我是就講究是吃喝玩樂任著我的興兒為。從小入學堂,起心裏不願意。我念了五年書,我才記住了半本國語--什麼貓歡喜,一隻老鼠到嘴裏;狗歡喜兩塊骨頭丢在地。--是功課完畢那太陽西,手持著書包回家去。見了父母行敬禮,父母對我笑嘻嘻。……
丑角模仿眾人兒童時期的學堂經驗(讀國語),喚起一段忍不住發笑的記憶(怎麼如此幼稚啊!)。突然生命的某個片斷,你好像看清楚了,所以笑了起來;可是不久又陷入迷惘,你發現人生是迷離的。人一直迷迷糊糊的活著,只有剎那的「悟」讓你看清楚一下。有人稱這短暫的「悟」叫靈光乍現,例如眼前這個丑角使你清醒了一下下,但出了劇院,很快你就又恢復到渾渾噩噩過日子的狀態。
金鶴年《拾黃金》的第二段是模仿老生(帶著山東腔、個性直魯的某位老生,已不可考),唱起「老」京劇《焚紀信》,一個唱段有三、四十句(類似天水關、鳳鳴關、摘纓會的唱段,這些戲已少見演出),這是楚漢相爭的故事,項羽將劉邦困在滎陽,紀信假扮劉邦出降,真劉邦乘機逃走,氣得項羽將紀信架在柴上燒死:
紀信唱: [西皮流水]國家將興天降瑞,麒麟出現鳳凰隨。我主爺(指劉邦)起義在汜水,四路的人馬一齊歸。自從那黃河敗了隊,楚項羽人馬隨後追。我主爺兵敗滎陽內,小小的城池他又被那賊來圍。我家的軍師有計策,他命我這頭戴王帽、身穿蟒袍、腰橫玉帶、足蹬朝靴,假扮著漢王去哄羽賊。…………,得兒衣答衣、倉切台、衣答衣、台切倉、台台乙台乙台倉、     得兒台台乙台乙、頃倉本兒、冬咯龍冬,把我命來催。大膽闖進賊營內!


3. 范陶(臧其亮飾演)摔了一跤,發現地上有黃金,連忙感謝老天爺。

金鶴年這段唱的最後,用嘴加上鑼鼓經,是給紀信打氣,擴充膽量,表明紀信是一條不怕死的好漢,鑼鼓經宛如呈現紀信當時蹦蹦的心跳,說不怕還是怕,馬上要面對死亡了,做為一個人你能怎樣呢?這種旁白式的敘述倒像出自相聲演員的講話,有些兒不經,但又真實反映心理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網絡上許多人談到郭德綱講的相聲,說他傳承自傳統文化。郭德綱《山東二黃》秋胡戲妻唱腔,就源自金鶴年這張老唱片。郭德綱《論中國相聲五十年之現狀》說,上個世纪八十年代以後,相聲被毁了。電視相聲演員、晚會相聲演員製作一些連他们自己都「不會樂」的相聲作品,既無内涵又無現實意義,只是迎合上面政策的需要,一段一段的黨八股,可憐的相聲演員在那表演智障呢。傳統的段子被拋棄的太多了,以前傳統相聲先生有一千多段,郭能繼承的只剩二百段(其中一百段還不被允許講)。如此歲寒凋零,中共卻要雪上加霜,有一陣子,甚至想用「反三俗」消滅像郭德綱這種尚存傳統「自由」的相聲藝術家(在文革時劉寶瑞甚至被鬥死)。過去,紀信猶可表達心裏的不願意;現在呢,只准喊「××黨萬歲」,然後「壯烈的」往火坑裏跳,這叫做「烈士」。
相聲、戲曲帶有靈光乍現的信息,吉光片羽,沙裏滔金,人生偶得的智慧,啟迪人生真相,是傳統所說「與人為善」的。
共產黨統治,不讓人說一點真話,它的官吏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無恥的,所謂「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恰恰是其尊容,俗到摸不著北,連乞丐的骨氣(不偷不搶)也沒有,是吃盡搶盡人的土匪流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 大幕拉開,雄渾的圓號響起,氣氛凝重。只見江水滔滔,霧氣瀰漫,一艘艘戰船正在行進。諸葛亮一襲白衣,羽扇輕搖。面對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們奮力搖槳,向曹營進發。接近對方水寨時,諸葛亮命士兵擂鼓吶喊,鼓聲引來曹軍箭如飛蝗,射中船上綁紮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萬餘支,滿載而歸。
  • 皚皚白雪,連綿青山,芳草萋萋,悠揚的笛聲緩緩而出。隨之,樂曲節奏轉而明快昂揚,一群藏族少年們躍然而至。他們揮舞著的雪白長袖飄曳在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下,純潔無瑕。這是神韻作品的早期節目《為神歡歌》的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