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塑聖」──楊惠之

作者 :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楊惠之,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雕塑家。據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楊惠之最初與吳道子同學繪畫,遠師六朝名畫家張僧繇筆法,號為畫友。後專攻雕塑,「為天下第一」,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譽為「塑聖」,與「畫聖」吳道子齊名。
  
楊惠之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徵與神情特點,合乎相術,故稱古今絕技。相傳,他曾在京兆府塑名優留杯亭像,像成之日,未加裝染,放在大街上,面向牆壁,過路人看其背影就能辨認出是留杯亭其人,其神巧可見一斑。
  
如今在寺廟中經常能看到的千手觀音像,相傳是由他創造的。據著錄,他的作品有京兆府長樂鄉北太華觀玉皇大帝像、汴州安業寺(即大相國寺)淨土寺院大殿內佛像和枝條千佛、東經藏院殿後三門兩神像與當殿塑維摩居士像、河南洛陽廣愛寺三門五百羅漢像及山亭院楞伽山、陝西臨潼驪山福嚴寺塑壁、陝西鳳翔東天柱寺維摩像、江蘇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等。

其中,東天柱寺塑的維摩像,形模如生,其旁二侍女尤佳。蘇軾參觀該寺時,曾賦詩道:「今觀古塑維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龜。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變化浮雲隨……此叟神完中有恃,談笑可卻千熊羆。」從詩中可見,楊惠之將維摩像塑成了一個外貌瘦削而有神、談笑風生、旁若無人的形象。
  
楊惠之曾在郴州通惠禪師院手塑九子母一堂,人物皆坐立地上,不設台座、床具,不著彩色,栩栩如生。宋仁宗嘉祐(公元1056年~1063年)問,解程為郴州知軍,擬為該塑像加床具,著彩色,寺僧鹹以400年藝術珍品毀於一旦為懼,遂罷。

後詩人張舜民謫官郴州時,見塑像,讚歎不已,記之於《郴行錄》中。楊惠之作品留傳至今者,有江蘇吳縣甪直保聖寺羅漢一尊。
  
楊惠之繼承了「影塑」與「浮塑」的技巧,創製出了「塑壁」的新形式。塑壁,俗稱「海山」,即在牆壁上塑出雲水、巖島、樹石,以佛像等圓塑散置其間。楊惠之將當時的山水畫與人物畫結合運用於雕塑中,為豐富中華藝術寶庫做出了貢獻。楊惠之還著有《塑訣》一書,惜已不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年四季不停地辛苦勞動才勉強得以溫飽,每天下地幹活真是一件苦差事。在陰雨連綿的日子裡,村裡的大人們雖然嘴裡不斷埋怨天氣不好,但是都會藉著下雨的機會,三五成群找一個僻靜的地方說古論今,自得其樂,享受難得的清閒。
  • 時光轉動,季節如歌!春的爛漫、夏的熱烈、秋的清曠、冬的凝重,大自然在四季的吟唱裏,向我們展現了四種不同的生命韻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隨著四季的更替,農夫們也完成了一個收穫的週期。
  • 山海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地理書,也是一部包含著許多神話傳說的先秦古籍,包括《山經》五卷和《海經》十三卷。
  • 泉瀑涓涓淨,山花靄靄飛,白雲回合處,應是至人棲」,中國古典山水詩詞不僅僅是一幅幅能勾起人們美好憧憬的風景畫,而且使人能夠從中感悟到許多道理。
  • 2012年10月,位於中國古絲綢之路東道北段的寧夏西吉縣因雨水沖刷出土17枚銅幣,經鑒定,疑為中亞古「貴霜王朝」遺留的珍貴錢幣,引起考古和收藏界的關注。
  • 春天裏萬物生發,夏天裏萬物成長。在中華文明的夏日裏,則是文化成長的季節…
  • 界各地都有盜墓者,他們千方百計到古墓中去偷竊埋藏了千百年的金銀珠寶,古墓往往與世隔絕,使寶物歷經千年還保存得相當完好。在這終年不見天日的古墓中,盜墓者通常會認為裡面應該是伸手不見五指。可是他們有時卻驚恐地發現,在一些古墓的拱頂上,一盞明燈投射着幽幽的光芒。
  • 海外媒體報導:網路瘋傳「起義月餅」……其文中曰:據傳,元朝統治非常殘暴,害怕漢人反抗,規定一家一戶只可以有一把菜刀,不准私藏兵器。而漢人更不甘受蒙古人統治,朱元璋欲整合抗元力量,苦於無從傳遞消息。
  • 人類最早的航天故事,可以說是由中國女性來演繹的。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中的主角嫦娥,便是人類最早的一位女「航天員」。人們把即將進入太空的首位中國女航天員,親切地稱為「嫦娥」,包含的就是這種感情。
  • 蔥鬱山川的雲飛水動,皆神韻天然,山水詩人則以新奇而雋永的筆觸,繪聲繪色的描繪出山川之美,給人以自然清新、境界開闊的特殊感受,一種超世拔俗之境悠然鋪開。
評論